首页
>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706006848263714/2022-00510 成文日期: 2022-04-07
发布机构: 高新区经济发展部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烟台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浏览量:

字号: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及面临环境 1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 1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4

  二、“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四)发展路径 11

三、加快构建“5+4”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12

(一)以专业化高端化智能化为引领,做大做强五大生产性服务业 12

  1.数字服务 12

  2.工业设计 12

  3.科创服务 14

  4.现代物流 17

  5.商务服务 18

(二)以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为导向,做精做优四大生活性服务业 19

  1.现代商贸 19

  2.文化旅游 20

  3.医养健康 21

  4.公共服务 24

    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24

(一)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发展壮大新业态 24

(二)实施项目提振工程,加快培育新动能 24

(三)实施发展聚能工程,构筑集聚新平台 25

(四)实施企业育强工程,增强竞争新优势 25

(五)实施跨界融合工程,扩大服务新供给26

(六)实施开放合作工程,营造发展新环境 26

     五、夯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27

(一)加强组织领导 27

(二)强化要素保障 27

(三)加强统计监测 27

(四)优化营商环境 28


“十四五”时期是烟台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作为“十四五”时期高新区“3+1”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做精做优现代服务业,对促进高新区服务业质效提升、结构优化、贡献增强,实现跨越式新发展,实现高新区“经济规模扩大、城市环境优化、创新生态完善”三大突破,将高新区建设成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示范区、人才聚集生态城、东部崛起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聚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竞争力,依据《烟台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作为高新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重点阐述高新区“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五年高新区服务经济发展的愿景蓝图,是指导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及面临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烟台高新区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聚力推进服务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服务业在扩总量、优结构、聚空间、促改革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已成为推进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模总量稳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7.97亿元提高到2020年43.54亿元,年均增长15.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4.7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4.6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5亿元,年均增长7.4%。2020年服务业投资占比达71.8%,规模以上服务企业数从2015年的6家增加到2020年的18家,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达13家、营业收入15.9亿元。“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取得巨大发展进步,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贡献作用显著提升。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64.7%,较2015年提高20.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高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3.5%;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264.1亿元,年均增长10.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71.8%以上;服务业税收占比达到70.3%,比2015年提高7.7个百分点。服务业在扩大投资、增加财力、促进就业、吸引外资、支撑和带动相关产业、提高居民收入、方便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结构持续优化。初步建立起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累计入驻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25家,引进各类基金总规模超100亿元。以跨境电商物流为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智慧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

——平台效应日益凸显。形成了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市场、中德工业设计中心、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韩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四大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建立涵盖130余项政策的科技惠企政策库,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腾讯云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快速成长;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为省内规模最大、最系统、最先进的国际化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为医药与健康两大领域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研发高技术服务和检测服务1.4万余项(次),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获批“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园区”;中韩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已与24家公司开展合作。

1:高新区服务业“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体系

2015

2016

2020

年均/累计增长

1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7.97

10.10

43.54

15.3%/104%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4.6

47.9

64.7

4.02/20.1

3

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

51.0

63.7

163.5

22.5%/112.5

4

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84.3

91.1

71.8

-2.5%/-12.4%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61

5.13

10.5

7.4%/42.9%

6

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

62.6

69.0

70.3

1.54%/7.7%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服务业发展成就突出,但也存在以下“四个短板”。一是服务业规模总量和占比不高。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在各区市排名靠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全市相差9个百分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服务业供给质量不足。现代服务业对高端化生产和高品质生活的支撑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水平偏低,制约了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精细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加速提升。三是服务业平台能级有待提升。产业平台能级普遍不高,平台载体布局较为分散。企业规模总体偏小,知名品牌、知名企业数量不多,产业链协同程度不高。四是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服务业统筹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兴服务业引育政策不优,发展活力不足。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服务业人才队伍不足,土地等资源要素短缺也是高新区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制约。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迎来发展格局之变、数字赋能之变、消费升级之变,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加速推进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迎来协同发展新时代。高新区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山东国际招商产业园等众多国家、省级战略机遇多重叠加的载体,既是生态高地更是价值洼地。在“双循环”和一体化背景下,高新区可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建设,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融入全国乃至全球服务业产业链、供应链和需求链,加快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数字化变革和科技创新密集活跃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动能。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制造业加快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服务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鲜明特征,服务型制造和柔性制造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新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服务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跨境电商、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云”上展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展现强大经济韧性。特别是我国推出以5G网络、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完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的“新基建”计划,将加速赋能产业发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新经济产业已成为新的竞争赛道。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改变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模式,加速“两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数字化也大大提高服务业效率和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新机遇下,高新区有望加速布局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换道超车。

——城乡一体化和居民消费提档升级为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新供给、激发新活力。国际经验表明,服务经济发展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当城镇化率超过50%、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成为主导型经济形态。当前,全区人均GDP约1.1万美元,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强劲的国内市场生产供应链安全需求将为科技研发、专业服务、软件信息、供应链管理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转型,品质消费成为未来消费重要方向,为加快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扩大品质服务供给,挖掘城乡消费市场潜能带来新活力。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量,贸易保护主义增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业吸引外资和走出去的进程,对服务贸易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同时消费升级面临瓶颈制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服务业发展。二是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挑战。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推进,区域内主要城市和园区纷纷出招千方百计吸引高新技术、高端人才、优质企业、优质资本流入当地,高端资源要素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特别是高新区临近范围内先进产业园区众多,园区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加之较其他各区市服务业发展相比,总量规模较低、发展特色和品牌特色不明显,在与周边园区竞争中尚未呈现出差异化优势。三是行业品质标准提升带来的挑战。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经贸规则正在酝酿推行,对服务业标准和开放领域制定了更高准则。从国内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高端优质服务供给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加期待,中低端服务供给将面临“产能过剩”风险。因此,“十四五”时期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再上新台阶。

二、“十四五”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讲话,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国家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导向,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力构建优质高效、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5+4”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为烟台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示范区、人才聚集生态城、东部崛起增长极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把创新摆在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注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领域的嵌入使用,积极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以新技术培育壮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高新区服务业创新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树立“服务+”理念,以拓展服务功能、增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统筹高新区生产、生态、生活三维空间,大力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内部交叉渗透、跨界融合,创新融合新模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服务链、供应链,促进产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推动实现高新区服务业产业链重组整合、价值链攀升跨越。

——坚持品牌引领。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产业园区、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打造以标准、质量、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塑造“烟台高新服务”品牌形象。

——坚持开放合作。贯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理念,进一步提升开放能级,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空间便捷流动,全方位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不断拓展高新区服务业宽度、广度、深度。用足用好各类改革试点,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优化监管方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最大限度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和潜力。

——坚持民生改善。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舒适度,充分发挥服务业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末,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大,服务于人民品质生活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进一步增强,数字赋能、业态高端、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新时代现代服务业体系基本构建,“烟台高新服务”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动能持续释放,与经济发展合拍共振。到2025年,高新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左右,总量达到75亿元以上,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70%,成为推动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贡献份额实现新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在经济增长、创造税收和吸纳就业等方面的贡献份额实现稳步增长。到2025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在80%以上。

——数字服务成为新优势。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全面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进一步强化,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取得新成效。到2025年,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增速16%以上,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

——结构效益跃上新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5+4”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全面构建,供给质量持续提升。到2025年,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新模式新场景全面推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40家。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创新改革持续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支持重点领域、新兴业态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政务服务和监管水平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统一开放、公平竞争、创新激励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

2: 高新区“十四五”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实际值

2025年目标值

年均增长

1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43.54

75

11.0

2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

64.7

70

1.06

3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19

40

4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5

15.0

8.0

    (四)发展路径

     ——数字赋能促转型。立足高新区内生态环境和科技研发资源优势,以“高端、集聚、优质”为导向,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重点把握新一轮数字化变革机遇,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和以数字技术赋能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标北上广深等现代服务业发达地区,将烟台高新区打造成为“引领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数字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新高地。

——结构调整补短板。瞄准带动力强、供需矛盾突出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升级、补齐短板,以“5+4”现代服务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形成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齐头并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联动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空间优化提效益。聚焦高质量打造核心区,围绕滨海休闲廊和辛安河生态廊“两廊”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沿科技大道的科技创新发展带和沿火炬大道的新兴产业发展带“两带”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促进核心区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聚焦高起点规划建设金山湾区,重点发展数字信息、医养健康、教育科研、科技创新等新兴服务业,助力打造生态优美、创新领先、国际品质、绿色智慧的“金山湾未来国际科创城”。

三、加快构建“5+4”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根据国家、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导向,围绕高新区“3+1”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部署,着力构建“5+4”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数字服务、工业设计、现代金融、科创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5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推动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医养健康、公共服务4大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精细化升级。

(一)以专业化高端化智能化为引领,做大做强五大生产性服务业

1.数字服务。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打造数据、技术、应用协同发展的数字服务产业生态体系,高水平打造数字服务产业。到2025年,将烟台高新区数字服务产业发展成为“引领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地标性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计算。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上海交通大学烟台信息技术研究院、腾讯云双创基地、北斗空间信息产业园、华东电子、东仪光电、中国长城(山东)自主创新基地等一批高端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平台和优秀企业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等智能计算产品及应用服务。重点引进优质数字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商,依托蓝色智谷等载体,促进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数字智造。围绕中国长城(山东)自主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以整机制造为牵动,发展软硬件适配的零组件研发制造、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设计、新型显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链关联企业。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机器换人”“千企上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产业大数据中心、“无人车间”“物联网工厂”建设,推广共享制造、未来工厂、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繁荣发展数字消费。面向智能政务、智慧民生、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数字贸易、数字文创、电子商务和直播平台等,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数字内容和数字服务的创新创业,构筑充满活力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协作,加快构建数字消费生态体系。发展“网上菜场”“网上餐厅”“网上超市”“网上市场”等数字商贸服务新业态,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商、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云购物”等新模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强基工程,加快5G基站和5G应用场景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完成378个基站建设。积极推进千兆固网接入工程,实现区内家庭和企业商用网络接入能力。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促进交通、电网、水务等传统基建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术,打造“城市大脑”中枢指挥中心,全面提高城市的智能感知和运行保障能力。

2.工业设计。以打造世界知名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为目标,全面提升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工业设计规模总量。加快建设世界工业设计公园,布局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中国工业设计联合创新学院等国家级重点项目,引进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总部、全国工业设计北方领军人才创业基地、卡奥斯工业互联网设计产业基地等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设计大师工作室、国际设计“使馆区”、国际会议中心、创新企业家及设计师培训中心等载体,加速集聚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工业设计与个性化生产、服务型制造、文化创意等深度融合,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品牌优势。依托各类载体平台,积极承办中国设计节、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颁奖典礼、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等高端设计品牌活动,积极探索建设烟台市“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永久会址,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建设“中国设计之都”的支撑平台,提高“烟台设计”品牌影响力。

3.科创服务。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围绕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检验检测、创新孵化四大重点领域,推动科技服务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高地。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抢抓烟台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机遇,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作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细分专业分工,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转型升级,开展个性化高端服务,实现高端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建设特色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鼓励和引导高端服务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及产投资本参与运营中心建设。加大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引入资本、集团化等方式,培育成长性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打造知名服务品牌。引导互联网平台和服务机构依法规范从事知识产权服务;强化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和数据共享,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信息公示和信用监管机制,提升服务机构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成立烟台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联盟,建立健全自律机制,积极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发挥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作用,办好年度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引聚和培育优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维、专利代理、法律咨询、财务顾问、投资银行和信息情报等服务组织,打造高层级知识服务业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和激励政策,引导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各类主体积极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对标国内外一流技术转移机构运营模式,评选一批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根据其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进行奖励和补贴。探索建立技术经纪人制度,在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加强对技术转移机构人员的激励和保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做大做强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国内外与烟台产业发展相关联的专业检验检测机构落户高新区,形成相关检验检测机构聚集,提高专业检验检测的水平和业态影响力。结合重点细分产业领域,打造国内领先的检验检测平台,鼓励检验检测机构参与国际国内资质认定。加大力度支持烟台医药与健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齐鲁检测、烟台市质检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管院平台、烟台中科网络技术研究所软件测评中心、移动应用信息安全评估平台、赛泽医学检验、赛普特检验等检测检验平台发展,鼓励各平台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扩大市场服务范围,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享誉山东、辐射全国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

提升创新创业孵化服务。以提升各类孵化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赋能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创业大厦、大学生创业园、中俄科技园、高端人才创业园等公共服务型孵化器建设,加快推进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等企业研发型孵化器建设,加快推进北航科技园、西电产业园、航空航天科技园为代表的专业园区型孵化器建设,加快推进以“创业吧”“创业1号”为代表的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多形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努力打造全市孵化器、加速器、研发培训、公共服务等创新载体平台的密集区和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区。

    4.现代物流。加快构建以医药物流、配送物流、跨境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等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医药物流。发挥康诺盛世、丰彩医药、立健医药、东部医药等医药物流企业集聚优势,鼓励传统的以仓储为主要功能的医药物流中心向具有商业交易功能的健康产品交易园区发展。推进医药流通企业资源整合,推进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和自动化技术水平提高。推进医药流通体系建设,推进药品配送中心、连锁销售机构和药材物流中心建设,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销售企业建立新型产销模式,增强竞争力。

完善配送物流体系。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大力发展快递业务,合理布局城乡快递配送网络体系。加快快递末端网点建设、小区智能快件(包裹)箱建设,建立集散中心—分拣中心—末端网点的快递服务体系,引导和推广城市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模式,提升城市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电商服务站、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建设,破解城乡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培育发展新型物流。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公司地区总部、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平台企业。借助中韩自贸区相关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以跨境电商物流为特色的第三方物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培育“平台型”供应链物流企业,引导制造企业实施物流服务外包,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力推动物流企业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开拓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服务,为区域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和智能的可追溯、可视化物流服务。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鼓励和支持物流平台建设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与装备等。鼓励物流企业淘汰或更新老旧营运车辆,支持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运输车辆。

5.商务服务。以提升商务服务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为导向,集聚商务机构和新兴业态,塑造特色服务品牌,打造全市商务服务集聚新中心。

提升壮大电子商务。认真落实各级扶持电商发展政策措施,拉长电商产业链条,强化电商企业营销、体验、配送、售后功能,推动电商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烟台中韩跨境电商平台建设,打造烟台市开展中韩服务贸易和电子商务合作的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闲置楼宇资源,打造电子商务特色楼宇,鼓励电商企业聚集发展。抓住“流量”经济效益,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直播综合链条培育基地,加快发展垂直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

积极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充分发挥科技大道综合服务轴线带动作用,围绕“留住总部、培育总部、引进总部”要求,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聚区,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研发总部、地产总部、营销中心、投资与决策中心等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进驻,促进总部经济“留住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

健全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等咨询类服务,提升发展会展服务、商旅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广告服务、公关服务、特许经营、理财服务等商务服务,积极推进金融担保、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猎头服务、人才招聘、创业指导、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节能环保服务。

(二)以便利化品质化精细化为导向,做精做优四大生活性服务业

1.现代商贸。顺应商贸便利化、智能化、体验化趋势,加速数字化赋能提档扩面,培育商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品质升级。

统筹商贸布局。大力招引知名商贸品牌,加快引进商贸综合体和五星级酒店,繁荣区内实体经济;积极谋划大型购物中心、特色餐饮、品牌连锁酒店等项目,合理布局中小型生活配套、文化休闲等服务设施;全力推动农贸市场标准化提档升级,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消费服务水平,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

扩大消费供给,培育街区消费、餐饮消费、品质消费、商圈消费、社区消费、平台消费、文旅消费、节庆消费、康养消费等新业态;创新发展在线消费、体验消费、场景消费、网红打卡消费、社群营销、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深挖夜间经济、首店经济、假日经济、银发经济、婴童经济等消费热点潜力。

培育新型消费。重点发展无人商铺、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具、智能看护等新型智慧消费。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在零售、娱乐、医疗、教育等领域广泛使用,引导企业建设主题餐厅、主题乐园等应用场景。培育发展旅游产品、康体健身、精准医疗和品牌生活用品等私人定制服务,增强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

2.文化旅游。结合全市“滨海一线”旅游开发整合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特色文化创意服务供给,打造烟台高新文旅品牌。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积极打造辛安河旅游观光带,提升海岸一线品质。规划建设马山寨游艇码头,打造观海阳台和亲海客厅。依托金山湾新区“山、海、林、田、河”资源、地形地貌优势,发展主题乐园、冰雪小镇、水世界乐园、滨海度假等文旅业态,打造高品质的国内休闲旅游之城。

特色发展文化创意游。沿滨海路从天越湾到辛安河口,整合提升烟台自然博物馆、辛安河科技主题文化公园等旅游景观,巩固做优山东航天科技展馆、山东核电科技馆等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快推出蓝色智谷、联东U谷等区域文化创意特色旅游。

创新发展科普研学游。加快建设烟台国际设计小镇、北航科技园科普与研学基地等科普研学旅游项目,设计更多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研学实践线路,构建多元融合的“文旅科教”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新模式。

积极发展冰雪运动游。依托辛安河公园滨水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承办各类文体活动。规划建设烟台冰雪世界,打造超大型室内滑雪运动馆、室外冰雪水世界、酷炫极限运动中心、冬奥体育社区等板块,形成集冰雪、海洋、运动、科技、商贸、餐饮、酒店于一体的一站式、新时尚、全业态文旅产业综合体。

3.医养健康。抢抓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强省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建区市”作用,大幅提升资源配置能级,建设全市医养健康产业新高地。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成高新区医院并投入运营,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建并投入运营,借助西侧烟台山医院、东侧滨州医学院烟台附院等综合医院优势,形成互补错位发展格局。根据服务人口入住情况,新建运行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新改扩建一定数量的村卫生室,鼓励境内外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以二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其他社会办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延伸发展医养健康。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养生养老、体育健身、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服务业,积极推进健康产业平台和载体建设,不断丰富医养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做大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领域产业规模,支持赛春、艾多美、国和堂等公司打造知名产业品牌。大力发展医疗医美领域,重点推动艾多美、东仁杰奥等医美日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华医康复医院、烟台爱丽美等医疗服务和美容服务机构,打造在国内最具影响力、接轨国际的健康医疗医美融合应用产业。

创新发展智慧健康。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鼓励建设互联网医院,在线开展就医复诊、加纳康咨询、家庭医生等服务,推广远程会诊、手术、监护等远程医疗应用,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

4.公共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对标未来社区服务配置标准,扩大社区服务市场化供给,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不断提升居民服务供给品质,满足居民多样化、便利性和高品质生活需求,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之城。

教育培训。以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区域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为导向,探索联盟化办学机制,创建“名校+新校”“名校+弱校”集团化发展模式,与省内外名校建立长效联盟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坚持社会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并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生教育等,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对接产业,支持和引导职业院校加强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优势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发展“互联网+教育”,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培训,构建完善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

养老服务。持续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发挥公办养老机构保基本、兜底线的功能,“十四五”期间新增建设养老服务设施6处以上,核心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200个。大力支持和引进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运营,推动养老服务机构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重点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积极引入专业化社工机构,建设能够供给养老健康生活指导、医疗护理、心理慰藉、康复器械租赁等服务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积极探索“银发经济”,丰富养老服务产品,引进实施一批康养休闲项目,提供多样化选择。

社区服务。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社区商业、快递驿站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社区服务业。推进家政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支持家政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平台化发展,持续推进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照料服务等融合发展。推动物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全面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营造更为宜居的社区环境。鼓励社区设立超市、早餐网点、标准化菜店、家政服务站、快递服务中心等各类便民网点,提升社区商贸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居民服务”发展,打造社区服务APP,提供在线物业、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在线购物、智能安防等服务。

四、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一)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发展壮大新业态。全面推进服务业“数字+”战略。顺应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转型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全方位塑造与重构,提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采购分销、物流配送等全链条云服务水平。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积极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数字社区、智慧景区等数字化服务示范场景,提供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智能交通、数字文旅等数字民生服务,推动生活消费方式加快向智能型转变。深化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加快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业数字化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以及解决市场壁垒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二)实施项目提振工程,加快培育新动能。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谋划招引,以“延链、强链、补链”为目的,围绕生产生活两大发展方向、十大细分领域,积极谋划一批具有引领性、产业带动性、快速成长性的服务业重大标志性项目。瞄准上海、杭州等服务业高端资源集聚区,精准招引一批前瞻性强、特色鲜明、产出率高的服务业战略性项目。实行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上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项目开工、竣工、投产全过程跟踪服务,提升项目落地率、投资完成率、投产达产率,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

(三)实施发展聚能工程,构筑集聚新平台。坚持高端化、高新化、集聚化发展方向,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重点做强数字服务、工业设计、现代金融、科创服务、现代物流五大优势引领型集聚区,做大商务服务、现代商贸、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五大新兴成长型集聚区。坚持完善提升一批、培育认定一批、规划储备一批,打造层次清晰、有序衔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梯队。

(四)实施企业育强工程,增强竞争新优势。围绕重点领域,筛选一批成长性好、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鼓励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引进一批服务业“链主型”企业和“头部企业”,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企业间开展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提升服务业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和引导扶持,引导开展技术、产品、服务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发展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服务业企业。

(五)实施跨界融合工程,扩大服务新供给。深入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加快业态模式创新,释放融合发展潜力,实现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增强服务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创新金山湾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新模式,积极培育定制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场、体验农业、智慧渔业、智慧牧场等,做强做优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大力发展“数字+”“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型服务行业,实现业态创新和功能完善。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引领作用,带动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共建“平台+模块”产业集群。

(六)实施开放合作工程,营造发展新环境。全面提升对日韩交流合作能力,抢抓中韩(烟台)产业园、山东(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中日韩产业合作示范区等重大机遇,吸引日资和韩资企业围绕特色康养、康复医院、医疗器械、基础设施等产业领域,参与金山湾区、国际设计小镇、城市更新等开发建设。大力拓展对欧合作新空间,依托烟台中俄基地与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中俄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整合中德工业设计中心等资源,筹建欧洲产业园,吸引欧洲优质公司、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区域总部、高端咨询和服务机构等落户高新区。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提升支撑烟台和山东在“一带一路”各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能力。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握山东半岛城市群、自贸区、自创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与区域内国家高新区及节点城市的交流合作,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五、夯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服务业联席会议、集中会商等工作机制,及时协调推进落实重大政策、研究重大事项、研究解决服务业跨领域、跨部门重大问题,推进服务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负责做好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负责督促指导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的落实,相关部门按行业领域和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推进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项目补助、股权投资和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风投、创投、私募基金等各阶段投资基金投向现代服务业。加强土地保障,强化服务业重大项目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创新用地供给方式,保障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加强人才保障,支持服务业企业引进领军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实施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推动企业与院校合作,开展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三)加强统计监测。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适应服务业特点和业态模式创新,探索完善符合服务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新型统计制度,建立服务业单位名录库和信息资料库,做好动态更新和数据审核,壮大基层服务业统计力量,保证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优化营商环境。优化简化政务服务事项,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服务事项“一次提交、一次办结”。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市场监管制度,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检测。大力推进服务业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服务业市场主体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