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文件数据库_高新区>工委管委文件_高新区
索引号: 11370600685945815/2018-02561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_能源
成文日期: 2018-12-17 发布日期: 2018-12-17
关键词: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机关: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统一登记号:
标题: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

烟高〔2018〕57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和《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烟合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推动我区新旧动能转换率先突破、走在前列,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等总体部署要求,围绕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对烟台高新区的总体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烟台高新区实现创新要素快速聚集、高端特色产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体制机制创新率先突破、创新型经济和活力型城市同步推进,各项指标增速始终走在前列,建成全市创新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升级新引擎。

2.战略定位。站在新起点,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发展“一二三四五”的整体思路。即,围绕加快经济发展“一个中心”,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两大机遇”,增强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突出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加油器作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当好排头兵,在推动科技创新中搭好大平台,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当好试验田。“四点站位”,实现在国家级高新区竞争发展中争先进位;在全市经济总量占比较快提升;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迅速集聚,形成全区、全市新兴产业支柱;建成全市孵化器、加速器、研发培训、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密集区;积极探索新模式、新经验,建成烟台改革创新示范区。“五个目标”,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创新要素聚集、国际氛围浓郁、绿色生态和谐、营商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产业高地、科技新城、活力之区、幸福家园,为烟台在全省的率先发展、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3.基本原则。突出“高、新、快”的特点,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机遇,瞄准“四新四化”,打造引领烟台和山东半岛智慧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示范园区。突出创新驱动,始终瞄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全力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持续不断地集聚创新资源、持续不断地培育创新主体、持续不断地营造创新环境。突出改革引领,按照“聚焦发展、注重服务、提高效率、强化基层”的思路,围绕“招商引资是源头,项目建设与企业服务是抓手,基层基础是保障”的“三位一体”工作重点,重构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突出开放合作,按照“内资立足自创区,深耕北上深杭,开拓东三省和中西部;外资深耕独联体、拓展日韩港台、突破欧美、开辟新以澳”的总体谋划,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突出绿色发展,发挥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及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优势,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

4.发展目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取得较大突破,主导产业培育拉开基础框架;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全面夯实提升,影响发展和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实现工作体系重构,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动力、活力全面释放,全区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大幅增强;各项定量指标增幅、定性工作评价在全市全面领先,对全市发展的贡献度实现较快提升,进一步树立高新区良好形象。到2020年,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方面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路径模式,形成一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旧动能转换新经验、新机制、新模式。实现创新创业、开放合作、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三个率先、三个突破”,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突出转换重点

5.构建“七大产业”体系。以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海洋新兴、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及新材料、高端服务等“七个产业”为主要方向,到2020年,每个产业分别引进3至5个龙头项目作为支撑,建成一批骨干企业,聚集一批产业链企业和产品集群,搭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各自达到1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构建起支柱产业框架,形成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聚集的发展态势。

——医药健康产业,依托绿叶制药、赛春医药生物科技、中药饮片加工及物流中心、山东省医药集团东部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艾胚康计划及人类生殖健康产业化基地、结构蛋白疫苗设计及其产业化开发、鲍巴斯康复医院、健康营养食品、烟台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同济大学烟台转化医学研究院等企业和院所机构,大力引进医药产业中的原料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物产品、医疗器械制造、制药机械制造、卫生材料、医用制造,健康产业中的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管理、健康护理等细分领域的生产研发和服务项目。

——信息技术产业,依托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软通动力、东方电子、华东电子、中电六所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园、烟台通信产业基地等重点企业、项目,重点引进量子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5G通讯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存储技术等研发、生产和应用项目。

——海洋新兴产业,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等,引进和发展海洋生物开发方面的项目;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引进深海养殖智能装备、海洋渔业装备、海洋观光旅游装备、深海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装备领域的生产和研发项目。

——航空航天产业,以航天513所、东方蓝天钛金科技、航天高新技术园、烟台北电智能科技园等为支撑,重点引进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机电系统、航空材料及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小卫星、天地互联网系统、遥感系统、导航系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等项目。

——智能制造产业,依托联东U谷•烟台国际企业创新港、机械研究总院、中德工业设计中心、泰利汽车模具、烟台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园区暨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企业和项目,积极引进新型传感器、模块化嵌入式系统、嵌入式互联网、多维精密加工、智能识别、智能仪表、精密传动、伺服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研发、智能测控装置及智能制造装备生产项目。

——节能环保及新材料产业,发挥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及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优势,依托大唐桂冠、博源科技、华鼎伟业等企业,着力引进节能技术和装备制造、高效节能产品生产、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制造、环保产品生产与环保服务等产业项目;挖掘信息材料、生物材料、汽车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细分领域,着力引进领军企业和优质项目。

——高端服务业,依托科技CBD、创业大厦、易贸科技、蓝色智谷、蓝色金谷·烟台金融基金创新港、烟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清华启迪科技城、西电产业园、北邮工业互联网科技产业园、北航科技园、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等项目,大力引进科技服务、金融业、商务服务、电子商务、设计咨询及各类孵化器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住餐、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和内资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结算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

三、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

6.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充分利用《关于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探索实施“瞪羚计划”,在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海洋新兴、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及新材料、高端服务七大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新经济示范企业。鼓励区内企业采用市场化手段,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年内争取申报国家、省、市重大专项等各类计划60项以上;鼓励区内企业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和企业创新资源,通过论坛交流、技术合作等形式,广泛开展企业跨界交流活动,切实激发企业协同创新活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军队高校及军工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优势技术双向转化应用。加快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军民融合整体水平提升。

7.建设一流创新创业载体。全面整合区内已有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资源,积极开展全省首家“省级创新创业区域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创投(依托烟台高成长性企业投融资总部基地、前海创投)、军民融合(依托海军航空大学、中航工业烟台创新创业基地、军民科技创业园)、国际科技企业(依托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促进中心)、大学生创业(依托烟台市大学生创业园)、烟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等五大特色孵化器,以及互联网+(依托创业1号)、医药健康(依托烟台市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航空航天(依托北航科技园、航空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电力电工(依托高新区电力电工孵化基地)、海工装备(依托中集海工装备研究院)、智慧产业(依托烟台市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中心)等六大专业孵化器和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孵化器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创业大厦),切实提升产业创新孵化服务能力,打造科技服务综合大平台,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8.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多元转化途径,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集约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围绕区内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引进大学大校大院大所,合作共建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高端研发机构。推动上海交通大学烟台信息技术研究院、山东泰利先进制造研究院、烟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烟台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山东省农科院胶东半岛创新中心、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产学研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落户。

9. 持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持续加强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投孵化平台、军民融合基地,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知识产权法庭和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等平台建设,搭建山东省(中小)企业技术与标准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专业化公共服务能力。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山东省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载体,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强区。以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建设为契机,持续强化政银企对接,设立区产业发展母基金和各产业子基金,大力培育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产业,不断拓宽融资支持渠道,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扩大科技信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范围,着力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四、实施关键改革引领工程

10. 构建高效精干的政务服务体系。学习借鉴济南高新区模式,调整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实行“大部制”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减少管理层级,推进扁平化服务,提升集约集聚、专业协作和智能管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营造亲商爱商、鼓励创新的发展氛围。重点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一份清单服务、一个部门对外、一枚印章审批”,努力做到时间最短、效率最高、费用最少、服务最好,最大程度提速增效、利企利民。设立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职能为抓手,将分散在各领域的执法相对集中,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干预。

11.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放宽投资准入。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适时修订公布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实施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投资项目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加强监管方式创新,推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两单合一”,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精简投资项目审批手续,加大审批事项实施流程再造和整合力度,简化工作流程,优化办理环节,打通项目开工前“最后一公里”。推行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合并评审模式。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不断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用好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挥其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深化对外合作投融资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配合,用好各类资金、基金,推动我区优势企业“走出去”。

12.创新园区体制机制。按照招商引资是源头,项目建设与企业服务是抓手,基层基础是保障“三位一体”工作要求,借鉴深圳前海合作区、济南高新区等地经验,深入推进“大部门制”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部门职能,围绕“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在前期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能。在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综合执法范围,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围绕“基层基础”,调整优化工委宣传部、工委政法委、农业农村发展局职能,以新设立的金山湾管理处和马山街道为依托,强化基层工作力量,全力做好基层党建、为民服务、社会稳定等工作,筑牢全区加快发展的社会基础。

13.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推进辛安河综合三期整治、马山寨以西海岸带修复工程等,开展城市景观、街道、公共空间提升工程。发挥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及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优势,依托大唐桂冠、博源科技、东方能源、华鼎伟业等企业,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及新材料产业,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倡导在建楼宇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五、实施开放合作带动工程

14.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等品牌优势,依托中俄基地、烟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等载体,进一步深化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科技合作、产业成果转移转化。依托“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 加快引进国际科研机构在高新区共建研发和转化专业机构,引进更多科技转移、产业化项目;争取设立市级“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资金,全面深化烟台高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科技合作。

15.高水平建设中韩(烟台)产业园。积极落实中韩自贸协定有关规定,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深入推进国际合作,拓展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地区合作,打造全市“国际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的新高地”,在人才交流、项目孵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国际合作等领域深度拓展、先行先试。探索设立保税物流、跨境电商服务、跨境金融服务等业务,充分发挥我区与日韩企业界交流密切的优势,多渠道加大与驻日韩招商机构和日韩两国有关行业协会的沟通,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两国企业来区投资兴业。搭建中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汇集聚的便捷通道和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引进高科技项目落地,全面建设成为山东面向东北亚合作与开放的战略高地。

16.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按照“内资立足自创区,深耕北上深杭,开拓东三省和中西部;外资深耕独联体、拓展日韩港台、突破欧美、开辟新以澳”的总体谋划,以中澳自贸区建设、中加自贸区谈判等为契机,积极开展面向欧美、新以澳等国家地区的招商工作。支持区内骨干企业以设立境外研发生产机构、参加国际研发组织、承担国际科技项目等方式,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展提升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六、实施统筹融合示范工程

17.推进“两化”融合。推进“两化”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广设计借“云”、生产添“智”、产品加“芯”、管理到“端”、服务融“产”、质量追“溯”等新模式,实现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转变。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产业领域加速渗透融合,引导传统优势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新模式新业态。深化与”腾讯云”合作,构建新型数字经济共同体。

18.推进军民融合。持续加强烟台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山东遥感卫星应用技术融合创新平台,设立遥感卫星大数据中心产业化生产基地;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第五一三所,与国防科大航天学院、山东省科技厅、烟台市政府共同成立山东省中小卫星与脉冲星导航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中小卫星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设立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建立航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输出渠道,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19.推进校地合作。加强烟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内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绿色技术与标准创新研发基地、中科(烟台)创新科技园、清华启迪中英“两国双园”、北斗智能信息技术创新产业园等校地合作项目,为全市科技人才资源聚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发展、新动能培育提升助力。

20.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推进道路新建、维修、绿化等城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以及海岸线修复和滨海地区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支撑,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积极抢抓国家棚改政策的窗口期,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工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共建共享,依法做好征地拆迁与补偿安置工作,确保“拆得掉,安得好,稳得住”。完善安置补偿政策,配套建设生活、生产及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七、实施质量强区战略

21.开展“标准化+”行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支持中集、绿叶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以标准为纽带组建区域性或全国性产学研一体化标准联盟。实施技术标准创新引导工程,支持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成标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2.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推动烟台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抓手,坚持走“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加快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加紧制定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持续提高7个主导产业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产业集群。

八、强化动能转换支撑保障

23.构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的目标定位和对烟台高新区“打造以行政、文教科研、高新技术为主的城市创新区”的具体要求,对高新区核心区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结合全区主导产业板块划分,适当增加产业用地;新开新建基础设施工程,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实际需要,支持烟台高新区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扎实做好区内道路保洁、垃圾清运、餐厨废弃物清运、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功能与城市美化相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4.构建一流人才支撑体系。探索“人才+项目”引进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从“引进单个项目”向“打造产业”转变,研究推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入挖掘7个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资源,引进一批科技水平高、成长性强的科技人才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同时,通过确定高层次人才健康保健定点服务机构,设立户籍迁转、企业注册、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开展交流研讨、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等高层次人才特色联谊活动,设立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培训班等方式,为入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优质高效服务。

25.构建一流金融保障体系。以山东省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建设为契机,持续强化政银企对接,设立区产业发展母基金和各产业子基金,大力培育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产业,不断拓宽融资支持渠道,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扩大科技信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范围,着力降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打造蓝色金谷·烟台国际金融基金创新港项目,大力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不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26.构建一流政策保障体系。参照国家和省、市关于扩大开放、强化招商、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开发区建设等系列政策,借鉴省内外其他城市和经济、科技园区经验做法,着眼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了《关于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培育烟台高新区主导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区内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政策措施》、《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力求构建从项目引进、建设,到生产、运营,全方位、保姆式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做优,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了项目首报制、核准入区制、首接责任制、先行兑付制、服务专班制、定期审视制、项目储备制、市场化招商机制、考核奖惩机制等10项工作推进机制,为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

九、完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

27.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烟台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新旧动能转换调查研究工作和重大规划制定;研究部署和指导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审议决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协调解决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大问题;部署年度工作计划;督促和检查各有关单位工作推进及政策配套落实情况。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调研;负责领导小组有关会议的筹备及各成员单位的日常协调、统筹工作;协调办理需提交领导小组审议的重大事项;组织重大项目筛选、评审,建立管理服务平台,实施动态管理、跟踪服务;调度各有关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收集、整理、发布工作信息;对各有关单位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进行督促评价;协调落实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规划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工作事宜。

28.强化项目落地。坚持一切工作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干,大力推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区级领导分包、一个专门班子服务、一套实施方案管理”的服务专班制度。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每一个项目都有专人跟进,每个村居都有挂职干部,会议在现场召开,问题在事发点解决、工作在一线展开。用好用活国家产业创新能力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省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烟台市制造业强市战略等新工具、新政策,努力争取更多企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级大盘子,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强化项目跟踪服务,统筹抓好各项要素保障,破解仍存在的瓶颈制约,力促相关项目及早投入运营。

29.强化督导推进。进一步健全完善督查督办制度,将烟台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及工委、管委工作要求全部纳入督查督办范围,全程跟踪问效,确保及时准确落实到位。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突出“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建立日常考核、动态考核、年终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旗帜鲜明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将压力传递到每一个层面、每一名干部,强化责任、挑起竞争、推动工作。

政策解读
政策咨询
您可以通过查看政策解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政策内容,如有其他问题,欢迎拨打“文字解读”或“图文解读”下方的政策咨询电话,您也可以点击“我要问”提交线上咨询申请。 我要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