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706006848263714/2022-00318 成文日期: 2022-03-03
发布机构: 高新区经济发展部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烟台高新区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量:

字号:

烟台高新区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一、产业发展形势与环境.................................1

(一)智能制造产业方面.................................1

(二)海洋产业方面.....................................1

二、产业优势及存在的问题...............................2

三、总体要求...........................................4

(一)指导思想.........................................4

(二)基本原则.........................................4

(三)发展目标.........................................5

四、主要任务...........................................7

(一)智能制造产业方面.................................7

(二)海洋产业方面....................................12

五、保障措施..........................................14


烟台高新区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烟台高新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全面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攻坚阶段。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发展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对动烟台高新区制造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培育新动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编制规划如下。

一、产业发展形势与环境

(一)智能制造产业方面

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融合发展为关键特征的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山东省和烟台市分别提出了建设制造业强省和强市的战略目标,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为烟台高新区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实现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二)海洋产业方面

2018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省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省、市两级政府在乡村振兴、经略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工作中均对海洋产业发展做出重点部署。烟台高新区可以充分利用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载体平台,大力开展海洋产业招大引强和产业培育,积极引进更多涉海科研机构和人才,形成海洋产业的“高新模式”,实现海洋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产业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烟台高新区积极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开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工作,初步拉开了发展框架,为发展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15年的17.6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7.32亿元,年均增长10.6%;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7.9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94亿元。二是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全区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资源要素聚集,系统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末,区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130家,较2015年增加101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源头作用明显,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数量居全市首位,其中“蓝色智谷”孵化器建设得到李克强总理高度肯定。三是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引进了中国长城、泰利模具、创典智能科技、北方星空自控科技、磐能电气控制系统、东方科技环保、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海洋现代渔业等项目,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0多亿元。四是治理能力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依据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全市省级以上园区率先开展大部门制、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度等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按“管委会+”模式积极开展企业化和市场化的开发运营或合作共建等路径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健全“一次告知”、“一窗受理” 和办税流程再造,行政审批全流程基本实现了“一件事”和“最多跑一次”。

与先进国家高新区相比,烟台高新区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两化融合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服务平台专业性集聚度不够,对国内外人才凝聚力不强、技术交流合作层次不高、服务成效不够明显。二是驻区高校院所、大企业对区内中小企业技术人才辐射带动不足,缺乏中小企业进入高端创新协作平台渠道。三是传统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四是制造业总体规模偏小,缺少领军企业,产业链构建不完善。五是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需要的高端专业性人才、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不足,等等。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烟台市制造业强市建设等战略机遇,走出一条符合区情的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发展新路。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发展为中心,结合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抓住新一轮制造业变革、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省、市实施制造业强省、强市工程的战略机遇,以增强制造业竞争力为主题,对准“软件核心、成果转化、服务方案解决”三点集中发力,坚持改革推动、创新驱动、重点项目拉动、产业联动,增强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招引新兴产业“两手抓”,促进制造业各环节智能化,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提升制造业在全区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强智能制造基地和配套服务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深耕海洋经济,以海洋牧场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支持海洋产业创新创造创业,努力打造集海工装备研发、制造产业集群,助力打造高新区智慧海洋产业生态圈。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强化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2.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化协同发展战略,注重发挥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综合优势,提高全区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3.坚持内引外联、借力发展。瞄准京津冀、广州、深圳等智能制造产业密集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高端装备产业转移,推动烟台高新区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引进来”消化吸收、“走出去”直接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快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

4.坚持应用拉动,典型示范。发挥骨干产业集聚度高、数字化水平和自动化基础较好的优势,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和典型企业应用示范,以行业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带动全区智能化发展。

5.坚持人才为本,开放交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思想,有效利用国内外人才和技术资源,立足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建立国际国内交流协作机制,营造开放融合的智能制造环境。

(三)发展目标

2025年,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0%,年产值突破100亿元(核心区30亿元,集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50家(核心区15家以上力争把烟台高新区核心区打造成烟台市智能制造及海洋发展引领区,推动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以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为主体带动“智慧型”海工装备设计研发,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国内领先水平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智慧型”现代海工装备研发基地。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核心区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以上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和电子商务应用。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开发掌握核心基础零部件制造技术、关键智能制造技术、系统集成技术20项以上;新增智能制造领域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以上,组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联盟和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各1家。完善岸基配套智慧化海洋牧场中心及物联网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科技研发支撑体系,使区内海洋牧场真正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科技引领、智慧控制、技术支撑、全产业链融合的全市先进的“智慧化海洋产业先导区”。

——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1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智能装备、海工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引进培育6家以上“专精特新”的智能制造、海洋装备零部件制造企业;引进培育3家以上具有提供智能制造技术解决方案能力的工程技术服务机构。

——行业示范应用初显成效。培育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企业3家以上;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0%,装备数控化率达到40%,机器设备联网率达到30%,使用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00台/万人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智能制造产业方面

结合产业数字化变革的新趋势,大力推动我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智慧工厂等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3D打印、机器人等新业态,促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主要任务是:以本地企业“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智能化改造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充分发挥蓝色智谷、烟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等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孵化作用,培育一批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和应用、智能仪器仪表和检测设备、智能数控系统、工业传感器等企业落户高新区。充分发挥山东泰利先进制造研究院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发展3D、4D打印技术、设备和应用服务产业;借大型互联网、物联网公司和大型制造平台公司进军产业生态链构筑的有利时机,引进优质公司(如小米、阿里、京东等)赋能本地企业和建设智慧工厂。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培育机器人制造及应用服务企业;发挥中集的带动辐射作用,大力发展海洋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十四五”努力,把烟台高新区打造成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1.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把握新兴产业趋势,集聚一批重大项目、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和专业孵化器,研发一批智能制造、革命性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以科技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化转变,发展和培育一批3D打印装备、智能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驾驶等专业生产企业,打造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区。

1)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重大项目。立足区内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招大引强”行动,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国内1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领军、标杆企业,重点引进机器人、工业互联网、新型传感器、模块化嵌入式系统、嵌入式互联网、多维精密加工、智能识别、智能仪表、精密传动、伺服控制系统、增材制造(3D打印)等细分领域项目,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群,提高产业就近配套能力。鼓励国内外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带项目、技术、创意来区发展。

2)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针对智能制造不同细分领域,每年筛选、培育20家技术新、模式新、成长快、潜力大、有特色的中小微企业,充分利用资金、项目、政策等多种手段,给予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指导、帮助其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市场开拓、发展融资、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升加强,打造充满活力的“专精特新”智能制造企业梯队,提高产业集群的配套能力、协同创新和协同制造能力。

3)建设一批智能制造专业孵化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促进成熟产业链与创新创业的结合,解决产业需求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大力培育发展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智能装备和产品。搭建开放合作平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智能制造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打造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4)提升智能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企业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以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山东国际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等为支撑,做大做强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行、大数据应用、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等现有或筹建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2.建设智能制造创新高地。建设若干智能制造领域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整合现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新型传感、模块化控制系统设计、协同、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标准和品牌,支撑制造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1)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充分发挥区内智能制造领域现有创新载体作用,围绕细分领域,推进新建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系统集成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2)集聚一批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围绕企业及产业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一批从事智能技术、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装备研发的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实施制造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实施能工巧匠培育计划,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支持职业院校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加强机器人、自动化、智能控制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的培养。

3)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和品牌建设。围绕国家、省、市战略部署,结合烟台高新区实际,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及联盟和社会组织合作,参与或主导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争取行业标准话语权,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强智能制造企业品牌建设,做强区域品牌,推动一批智能制造重点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建立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3.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围绕区内主导产业,引导并支持区内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省、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重大领域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

1)加快工厂数字化改造升级。支持区内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对老旧工艺流程进行自动化、流程化、精益化改造,在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采用机器人、机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劳务成本。

2)提高装备数控化率和管理数控化。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创新,提升重点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为推进工厂智能化提供装备支撑。集成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工艺规划等仿真技术,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制造执行系统(MES),提升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

3)实施“制造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开展O2O(线上线下)、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促进由基于产品的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提升制造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水平。

4)构筑智能制造生态。在区内重点企业建设互联网、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发展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体系,构筑全区智能制造生态环境。

(二)海洋产业方面

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中集蓝海洋科技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等先进的研发实力和渔业装备技术基础(包括概念设计、前期规划),建设集海洋渔业装备整体方案设计、海工装备设计建造、渔业核心设备配套和海洋牧场大数据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化海工装备研发中心,全面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上风电、海洋信息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产业

1.着力打造海工装备研发基地。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加快海工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引导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及关键装备自主研发制造能力,聚力建设海工装备研发基地。

海工装备研发重点项目

1.中集海工院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中心

2.中集海洋科技集团项目

2.着力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水禾土生物科技超敏蛋白免疫制剂等项目,积极搭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培育壮大涉海生物医药企业,聚力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海洋药物和生物重点项目

1.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项目

2.水禾土生物科技超敏蛋白免疫制剂项目she项目

3. 着力打造海上风电产业基地。依托新浩阳风电轴承项目大力发展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引进以海上智能风机、风电主轴轴承、风电塔筒及叶片等重点产业项目,聚力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海上风电重点项目

新浩阳风电轴承项目

4. 着力打造海洋信息产业基地。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蓝海软件园、中集蓝海洋科技,加快推进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集成软件、海洋渔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发,聚力建设海洋信息产业基地。

海洋信息重点项目

1. 中集海工院创新创业共同体

2. 中集蓝海洋科技九仙云海洋渔业数据中心

5.着力打造烟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山东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力建设烟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加快建设山东省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山东省国家海洋牧场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大力发展苗种繁育和海水养殖、现代海洋牧场、水产品国际贸易和冷链物流、水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远洋渔业、休闲渔业等产业,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现代海洋渔业企业。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项目

1. 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山东省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 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山东省国家海洋牧场技术标准创新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由管委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单位具体落实,全面统筹调度本规划实施,解决智能制造应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

(三)做好统计监测。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及海洋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科学统计相关数据,为运行监测和考核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每半年发布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监测报告,做好重点领域环节分析,加强前瞻性预测研究,引导智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

(四)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抓住“中国制造2025”推进措施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充分利用烟台高新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首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和中韩(烟台)产业园核心区品牌效应,支持区内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带动智能装备与智能服务“走出去”。支持区内企业通过海外参股、并购、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境外上市,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五)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以高新区门户网站、“烟台高新”微信公众号等为主要载体,兼顾国内与高新区有关的重要宣传媒体,全方位报道企业、平台等智能制造模式、成效等,大力宣传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宣传智能制造的典型、创新专家及优秀个人等,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