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规划信息>历史规划
索引号: 113706006848263714/2017-01669 成文日期: 2017-11-17
发布机构: 高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局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浏览量:

字号:

 

 

 

 

 

 

 

 

烟台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奋力进取,开拓创新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二节未来五年面临的发展环境

第二章审时度势,谋划跨越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发展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奋斗目标

第三章构建活力产业生态,建设“实力高新”

第一节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二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第三节创新产业组织方式

第四节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第四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创新高新”

第一节推动开放协同创新

第二节提升发展创业载体

第三节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第四节优化科技服务体系

第五章持续集聚双创人才,建设“人才高新”

第一节加大人才引培力度

第二节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第三节提升人才发展环境

第六章坚持厚植开放合作,建设“国际高新”

第一节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第二节强化区域协同合作

第七章推进产城融合协调,建设“魅力高新”

第一节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第二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第八章加大民生共享发展,建设“幸福高新”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强化医卫文体服务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第五节营造平安和谐环境

第六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撑作用

第四节探索多元化资金支持

第五节开展规划考核监督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烟台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2008年烟台市单独设立高新区,包括烟台高新区核心区、烟台高新区APEC(莱山)产业园、烟台高新区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园、APEC中国烟台(芝罘)科技工业园、烟台卧龙经济园区等“一区四园”(若无强调,正文中“高新区”均指核心区)。2010年晋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来,高新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三大战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三大高地”,开启“十二五”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内生发展道路,取得卓越发展成就。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为适应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阶段特征,烟台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会同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立足高新区实际,编制《烟台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纲要是高新区管委会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未来五年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奋力进取,开拓创新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是烟台高新区升格“国家队”后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展现新风貌的奋进五年,更是迈向新征程的扬帆五年。“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持续增大的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高新区在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先进国家高新区为榜样奋力赶超,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始终瞄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全力抢抓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倾力打造“三大高地”,持续不断地集聚创新资源、持续不断地培育创新主体、持续不断地营造创新环境,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

第一节过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领先

“十二五”期间,烟台高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快速起步、跨越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全部翻番。2015年,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以上;地方财政收入7.17亿元,是2010年的近10倍,年均增长57.5%,是全市平均增幅的5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年均增长22.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8个百分点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年均增长9.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9亿元,年均增长29.5%;实际使用外资累计完成2.14亿美元,年均增长14.1%,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8.7:56.4:34.9调整为2.3:53.1:44.6,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圆满完成“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

二、以三大优势产业为引领,新兴产业高地快步成势

高新区产业发展特色凸显、集群突破,形成以海洋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接连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海洋生物与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大平台烟台基地、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试点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称号。

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特色发展,先后建成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等专业园,集聚绿叶制药、华美生物科技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近50家,相继引入赛春医药、瑞士澳斯邦生物等多个优质项目,初步形成以药物新型制剂、抗体药物、海洋药物为特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相继引入中国航天513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优秀科研院所,集聚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泰利模具等行业领航企业,在航空航天电子及新型材料应用、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先进模具、工业级3D打印等领域综合竞争力全国领先,为我国重大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跨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先后引建烟台蓝海国际软件园、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烟台智慧城产业园、东方智能科技园、蓝色智谷“互联网+”综合体等一批优质平台载体,集聚东方电子、华鼎新能源等7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智能电网等细分领域形成突出优势。蓝色智谷作为山东省在建体量最大的“互联网+”主题项目,旨在打造“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园区,集聚阿里巴巴、黑马营等国内外“互联网+”金牌资源,引领带动全市“互联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三、以集聚创新资源和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创新孵育体系快速完善,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孵化工程,以“创业吧”、“创业1”为代表的“众创空间”,以大学生创业园、中俄科技园、科技CBD创业大厦、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国际企业创新港、北航科技园为代表的专业园区等100万平方米的多形态创新创业载体建成启用,形成“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级体系,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1家,集聚培育“专精特新”型中小微企业2000余家。

创新资源要素不断集聚,相继引进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研发机构8家,建成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新型制剂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7家,搭建海量网络数据计算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园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科技服务环境不断优化,设立高新区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构建起集咨询、法律、事务代理、对外技术需求对接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设立全市首家科技银行,累计为区内企业发放贷款4800万元;设立规模1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3000万元的天使基金;实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结合等新型融资方式,累计为区内20余家企业提供发展资金过亿元;设立烟台市首家金融超市,通过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有效结合,实现“政银企”无缝对接。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绿叶制药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一家以高端制剂研发为主要创新内容的国家级平台,先后突破多项制约我国长效和缓释制剂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打破国际垄断;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牵头组建的“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首批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多项自主研发成果获得国家能源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奖项;东方蓝天钛金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航空航天新型材料应用及紧固件产业战略联盟”,获批省级技术创新联盟,产品为C919大型客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北斗卫星、神舟飞船等配套,成为国内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研发生产领域重要科技企业;泰利汽车模具联合清华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成功研发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模具3D打印柔性制造设备及配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截止2015年底,先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4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项,省级以上科技奖励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累计授权专利20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增长率均居全市首位。

四、以“蓝海英才计划”为抓手,双创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政策聚才、机制引才、项目带才、服务留才,多措并举,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出台“蓝海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和创新扶持专项资金,先后组织烟台高新区专场对接会、“相约烟台高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聚焦烟台高新区”海外华商博士投资创业合作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赴国内外人才密集国家地区专题开展招才引智活动20多场次。累计引进培养两院院士2名、外籍院士3名,引进和培养国家各类专家13名、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9名、烟台市“双百计划”44名,高端人才数量质量均居全市前列。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山东省“海智计划”工作基地,授予“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五、以全方位开放合作为指引,国际化发展纵深推进

国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持续集聚国际化创新资源和要素,引进北方首家中外合作大学——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先后与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科技园、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独联体国家的180多个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莫斯科政府科技园等5家外方科技园结成友好合作园区;引进雅库特科技园、中俄先进医学技术平台及中乌、中格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多家国际合作机构;中俄科技园入选国际科技园协会成员单位;推动促成200多项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合作项目。

企业跨国合作成果卓越,高新区鼓励园区企业积极“走出去”,先后与韩企合作共建中韩跨境电商贸易基地和中韩国际医疗健康园;中集海工与全球三大船级社共建海工技术中心、与挪威阿克集团共建联合钻井技术中心、与康斯伯格共建DP试航实验室、与西门子共建闭环控制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绿叶制药先后收购新加坡基因测序公司Vela Diagnostics、澳洲第三大私立医疗集团Healthe Care等业内知名企业。

六、以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滨海生态科技新城快速崛起

高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50多亿元,主次干道从原有6条增加到24条,通车里程增加到82.7公里,铺设各类市政管线500多公里。高标准打造绿色生态城区,绿化面积达到180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绿色建筑项目面积突破120万平方米,首批通过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认定,被住建部和德国能源署认定为中德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入选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科技CBD组团、创业大厦、科技广场、蓝色智谷、蓝海国际软件园、农商行大厦、农发行总部基地等一批高端高质项目集中建设,成为烟台东部市区亮点板块。总投资22.6亿元的辛安河综合开发列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辛安河主题公园荣获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金奖。

七、以增进群众福祉为根本,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烟台二中高中部、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建成启用,北师大附属烟台学校入区落户,高新区成为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聚高地。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建成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综合性医院规划建设,医疗服务软硬件水平大幅提高。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三兴·御海城等11个旧村改造项目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10万平方米,2400多户社区居民搬入新居。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社会保险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就业保障等全部保持全市先进水平。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多场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设立高新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建成科技园派出所、马山派出所和高新区消防站,启动实施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的“天网”工程及区街村三级全天候巡防的“地网”工程。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回应、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护林防火、海域综合管理、国家安全、防范处置邪教等工作,全区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八、以释放发展活力为核心,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行政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着眼打造全市办事最快最便捷、服务最好最周到“特区”,高标准建设政务服务中心,内设130多个服务窗口,集中办理全区的行政审批、社会保障等230多项公共服务及收费项目;积极探索“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等机制,办事群众满意率99%以上。机关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双联双促”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机关服务效能提升活动,大力创建“四严机关”。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严格履行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强化廉政教育,从严正风肃纪,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第二节未来五年面临的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是烟台高新区全面跨越提升的关键期,是提质增量、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黄金机遇期,是全力改善民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也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色经济创新创业中心的关键突破期。高新区必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面临的困难压力,坚持运用新常态分析形势,把握大势,引领发展,用改革的办法分析解决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一、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从全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高举创新创业旗帜,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努力实现烟台高新区的“强区”之梦。

总体来看,宏观环境对烟台高新区发展有利。一是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新机遇。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已经到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烟台高新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宝贵机遇。烟台高新区要牢牢抓住并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登高望远、超前谋划,充分利用自身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强化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研究探寻,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国家大力弘扬创新驱动带来新机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创新确立为“十三五”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深入部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新引擎,为烟台高新区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面对新机遇,烟台高新区必须主动作为、深化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高新区长远发展后劲。三是国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带来新机遇。2015年初,《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明确将烟台市纳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版图,为烟台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对烟台高新区而言,要深刻把握国家战略导向,既要大发展更要大开放,加快制定开放政策、打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在更大范围内整合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积极参与全球分工,着力提升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竞争优势。四是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带来新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山东省成为多重战略叠加区,为烟台提升发展拓展新空间、提供新机遇。烟台高新区要把握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大格局,广泛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平台。五是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来新机遇。烟台高新区作为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载体之一,要勇做改革先锋,向改革要红利,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不断集聚创新要素资源,争取改革效应最大化。

二、存在挑战

与此同时,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比、与新的战略要求和定位相比、与国内外一流高科技园区相比,烟台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面临新挑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特征明显,各类不确定风险显性化。高新区当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总量规模还不够大,经济增长面临宏观经济疲软、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达国家技术外溢效应减弱等诸多挑战,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的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新经济下创新创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世界已经进入新经济发展时期,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创新创业向全球化、民主化、生态化、前置化纵深演进,创新创业主体由精英走向大众,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跨界创新成为新的创新方式。目前,高新区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领军企业还不够多,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规模还不够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创新创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新标准下城市规划建设面临新挑战。国家将烟台市定位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之一以及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成为烟台市及高新区重大战略任务。当前,烟台高新区商业生活配套有待完善,投资发展环境和城市功能建设需要再上新台阶。四是新要求下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阶段,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日俱增,富民、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成为社会焦点。高新区科教文卫配套设施尚未布局到位,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有待提高。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烟台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保持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创新的关系,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二章审时度势,谋划跨越发展新篇章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批示精神,积极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按照“一二三四六”发展思路,即围绕全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的总体目标,立足国家高新区和区域发展两个层面争先进位,坚持“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三大战略,把握四个坚持”的发展原则,在打造“实力高新、创新高新、人才高新、国际高新、魅力高新、幸福高新”等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打造活力产业生态,营造创新创业生态,集聚各类高端人才,提升国际化水平,努力把烟台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色经济创新创业中心,为山东半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创业经济提供新示范,为烟台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第二节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创业引领。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导向,持续汇聚创新创业资源与要素,完善创新创业载体与平台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激励与响应机制,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

坚持产业高端突破。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蓝色经济为核心,主攻高端技术,突破高端环节,发展高端产品,集聚高端人才,着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发展基地,抢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高端。

坚持全方位开放。系统搭建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核心体系,提升高新区全球配置和整合资源能力,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和辐射带动,始终保持领先发展、极核发展和带动发展势头。

坚持市场化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到高新区创新孵化平台、产业发展载体、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及运营中来,形成多方力量整合、全社会积极参与、政府强化服务和引导的新格局。

第三节战略定位

“十三五”时期,以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区域试点为契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蓝色经济创新创业中心,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将烟台高新区建设成为:

创新创业引领区坚持“科技兴区”战略,持续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高新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引领烟台市创新驱动发展。

新兴产业示范区。坚持“产业立区”战略,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动力,创造新供给,打造特色鲜明、高端创新的蓝色经济活力产业生态,建设成为全市培育新兴产业的示范区。

高端人才集聚区。坚持“人才强区”战略,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要素,立足全国、面向全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快集聚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激发人才的潜力和活力,成为全市双高双创人才的集聚区。

开放发展先行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深化国际国内全方位开放合作,持续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省域内联动发展,主动参与山东半岛区域分工,放大高新区新一轮的开放发展优势,成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行区。

质量强区示范区。坚持走“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带动、信誉保证”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标准”三大战略,定标准、提质量、创品牌、树标杆、重引领,实现质量强区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节奋斗目标

2020年,烟台高新区继续保持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和经济创造能力的较快增长,探索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创业、开放合作、城市建设、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三个率先、三个突破”,打造大健康、高端装备两大百亿产业,力争GDP达到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8%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5%,全区引进培育国家相应层次专家突破3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突破60人,烟台市“双百计划”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突破120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

率先实现创新效率和创业活力的双提升。2020,累计授权专利数500个以上,园区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建设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0个以上、众创空间20个以上,集聚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大众创业蔚然成风,成为全市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人才源头。

率先实现国际化发展和区域合作的双跨越。202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合作平台;五年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对外经济、科技、人才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园区国际化向更高层级迈进,“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深化与中关村、张江、东湖等国内一流园区的长效稳定合作,与省内园区形成分工合理的协同创新发展局面。

率先实现低碳园区与智慧园区的双崛起。2020年,园区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实现10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均达到市控目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效显著,生态资源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智慧政务应用深入实施,智慧医疗服务全面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及智慧一卡通实现园区全覆盖,智能家居服务、智慧安防基本普及,新型智慧园区基本形成。

在经济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提高方面取得新突破。2020年,经济增长速度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总量力争突破40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6%左右,总量向80亿元迈进;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左右,力争实现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左右,力争实现9亿元。

在打造产业集群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取得新突破。2020年,力争打造大健康、高端装备两大百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突破50亿元、30亿元,集聚一批产业链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形成产业链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的集群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实现结构性、战略性、创新性升级,产业附加值较大提升,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的生成能力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8%以上,自主培育上市企业数量突破40家,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提升方面取得新突破。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9.6万人,户籍人口达到4.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万元,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实现100%。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成效,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科教文卫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1 烟台国家高新区“十三五”时期总体发展目标

分类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5

2020

指标

性质

完成

年均

增幅%

目标

年均

增幅%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7.9

13

40

15

预期性

2

工业总产值

亿元

31.5

9.2

80

16

预期性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亿元

5.8

--

50

25

预期性

4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

7.17

57.5

17

19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1.3

22.6

103

20

预期性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6

14.5

9

14

预期性

7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5

5.8

2.5

7

预期性

8

五年实际使用外资

亿美元

--

3

预期性

产业

结构

9

高新区二、三产比

%

53.1:44.6

44.8:54.7

预期性

10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44.6

54.7

预期性

11

大健康产业总收入

亿元

-

100

预期性

12

高端装备产业总收入

亿元

-

100

预期性

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收入

亿元

-

50

预期性

14

现代服务业总收入

亿元

-

30

预期性

1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

18.6

68

预期性

人才工作

16

引进培育国家相应层次专家


--

35

预期性

17

引进培育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

60

预期性

18

引进培育烟台市“双百计划”人才


--

120

预期性

19

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占比

%

--

9

预期性

创新

创业

20

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数量

11

40

预期性

21

孵化加速载体建设面积

m2

100

200

预期性

22

国家级孵化器数量

2

10

预期性

23

累计孵化科技创业企业数

2000

4000

预期性

24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

8

20

预期性

25

产业联盟数量

--

5

预期性

26

高新技术企业数

21

60

预期性

27

R&D经费占GDP比重

%

3.71

4.5

预期性

28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3

36

预期性

29

累计授权专利数

201

400

预期性

分类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5

2020

指标

性质

开放

合作

30

海外孵化器数量

0

3

预期性

31

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占营业收入比例

%

-

9

预期性

32

技术服务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

%

-

6

预期性

33

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

%

-

3

预期性

34

内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数

-

2

预期性

社会

发展

35

园区常住人口

万人

5.6

9.6

预期性

36

园区户籍人口

万人

--

4.2

预期性

3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423

56000

预期性

38

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

%

100

100

预期性

生态

环境

3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

3.5

4.5

约束性

4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

——

完成指标

约束性

41

城市污水处理率

%

——

100

约束性

4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100

约束性

 

第三章构建活力产业生态,建设“实力高新”

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按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部署,立足产业基础,突出地方优势,重点发展大健康、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四大创新型产业集群,探索“新组织、新模式、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力,构建特色鲜明、高端创新的蓝色经济活力产业生态。“十三五”期间,力争打造大健康、高端装备两大百亿产业,集聚上市企业4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瞪羚企业30家、独角兽企业6家,建立产业联盟5个。

第一节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大健康

大健康产业有全球“财富第五波”之称,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国家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提出“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为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高新区要树立大健康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烟台市生态资源及对外开放优势,激发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等平台载体的集聚带动效应,以“高端+特色+品牌”为发展导向,坚持自主培育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不断吸引和集聚大健康产业创新要素,重点发展海洋与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领域,打造专业化、高端化、服务化大健康产业链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优势集中、特色突出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力争实现总收入100亿元。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与医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为集聚载体,以生物医药优势企业为产业依托,发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等创新源头的技术优势,促进院企协同创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本地转化,重点发展抗肿瘤药及心脑血管药物、海洋药物及功能性食品、基因工程药物、新型制剂、体外诊断试剂等相关领域。探索新药研发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介入新药研发领域,解决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难题。

激活优势技术,聚焦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把握“中国制造2025”发展机遇,紧跟高性能医疗器械国产化趋势,瞄准进口替代市场,发挥高新区钛金属加工及医疗电子等领域技术优势,加快推动赛春生物科技园、澳斯邦生物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重点发展高端植介入产品、高端医疗设备、康复设备等领域,探索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产品等智能化医疗器械,积极布局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业态。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和对韩合作基础,围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引驻专业健康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发展休闲养生、健康管理、美容整形等细分领域,打造集医疗、保健、康复、养生、美容等于一体的国际化健康服务产业园。

专栏1: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

行业

细分领域

发展重点

重点载体

海洋生物与医药

抗肿瘤药及心脑血管药物

立足市场需求,发挥企业及平台载体优势提升规模,重点发展紫杉醇、抗高血压药物、降血脂药物等产品。

企业:绿叶制药、华美生物科技、烟台奥蓝海洋生物科技、山东新概念生物、烟台硕博源、烟台佰奥生物、烟台基诺莱斯、海瑞药物科技。

科研院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同济大学烟台转化医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烟台大学药学院、滨州医学院。

平台: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绿叶制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筛选与评价中心、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生物医药中试基地。

园区: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

项目: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瑞士澳斯邦生物项目、株式会社新日本科学新药优良实验室、大健康产业全球创新中心、大数据制药平台、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中韩国际医疗产业园。

海洋药物及功能性食品

加快海洋生物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步伐,重点开发海洋新药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无毒副、可降解的新型防护材料、医用生物材料等。

基因工程药物

充分发挥全人单克隆抗体研发技术平台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抗体、抗体交联药物及重组蛋白类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

新型制剂

助推园区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等产品。

体外诊断试剂

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和产品投产,积极引进相关企业,重点发展免疫诊断试剂、分子诊断试剂、抗体药物配套基因表型检测试剂盒等产品。

医疗

器械

高端植介入产品

推进科技招商,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切入钛合金人工关节等领域,打造集药品、医疗器械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企业:东方蓝天钛金科技、烟台思瑞生物科技、和泰医药科技。

科研院所:中国航天513所。

项目:赛春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园、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瑞士澳斯邦生物项目、烟台医疗健康器械产业园。

高端医疗设备

激活科研院所创新资源,聚焦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等高性能诊疗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前沿领域,推动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发展。

康复设备

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型康复辅具、计算机辅助康复治疗设备、重大疾病与常见病和慢性病筛查设备、健康监测产品等,实现康复设备智能化、家庭化。

健康

服务

休闲养生

以优化养生环境、发展养生经济、弘扬养生文化为立足点,积极引入相关服务商,重点发展养老康复、医疗养生、美容养生、生态养生等。

企业:烟台上医互康医学科技。

园区: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

项目: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中韩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园、绿叶鲍巴斯康复医院、绿叶好未来齿科医院、爱丽美整形美容医院、爱丽美女性医院、健康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烟台山医院。

健康管理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检机构,以健康体检为突破口,逐渐打通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的产业链条,探索多元化、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美容整形

加强与韩国在健康领域的合作,推进合建专科医院的建设、运营,加快打造“中韩国际医疗产业园”。

二、高端装备

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国务院先后颁布《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高新区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重要部署,深度融入“烟台制造2025”规划,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挖掘潜在市场需求,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内优外引、培育新兴、集群发展”的发展思路,推进落实标杆性项目,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设备及零部件、海工装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加强产业联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发展3D打印、机器人等新业态,探索智能制造领域,支撑“智造烟台”建设,全面打造特色突出的山东半岛高端装备产业基地。2020年,高端装备产业力争实现总收入100亿元。

瞄准市场需求,发力航空航天设备及高端配件领域。加快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园、烟台北航科技园等专业园建设,积极与航空航天领域国字号企业及科研院所联系合作,以中国航天513所为平台,依托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优势,衍生、孵化、集聚一批优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建立航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输出渠道,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聚焦空间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发展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卫星导航及通讯设备、航空航天高端配件、商业小卫星等,实现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协同创新,构建海工装备产业高地。围绕山东半岛国家蓝色经济区战略,坚持“蓝色、高端、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为平台,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产业链配套企业,衍生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规划建设海洋工程公共平台,构建海工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协同创新,重点发展海工装备设计、关键零部件、高端海洋仪器设备等领域,打造海工装备特色产业集群。

加强应用推广,加快发展智能制造领域。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推广,培育一批从事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集成商;选取示范企业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加快企业生产过程中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广云制造平台,促进企业生产模式向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协同制造等方向延伸,重点发展新型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和检测设备、智能数控系统等高端领域,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大力促进院企合作,积极布局3D打印产业。充分发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在多金属喷射沉积3D打印工艺及设备方面的领先技术,利用泰利模具等企业的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华曙高科3D打印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3D打印应用示范工程,重点突破高性能大型关键构件高效增材制造工艺、成套装备及工程化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工业3D打印设备及应用服务领域。

以应用示范为突破点,积极培育机器人产业。争取省市财政支持,吸引多元化社会资金参与,按照“市场导向、创新突破、示范引领”的发展思路,对接烟台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计划,加快建设烟台机器人产业园,统筹集聚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创新资源,探索设立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机器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以本地企业“互联网+机器人”智能化改造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通过市场培育带动机器人的应用及制造,逐步实现机器人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专栏2: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重点

行业

细分领域

发展重点

重点载体

航空航天设备及高端配件

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

鼓励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转化,积极探索军转民,重点发展航空电子、航空机电系统等细分领域。

企业:东方蓝天钛金科技。

科研院所:中国航天513所。

平台:国家级光导工程技术中心。

项目:小卫星研究院、航天智山科技信息、泉清通信创新大厦、航空航天产业园、烟台北航科技园、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

卫星导航及通讯设备

加快项目落地,推动科技招商、精准招商,着重发展导航芯片、导航终端设备等细分领域。

航空航天高端配件

鼓励东方蓝天钛金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重点发展钛合金紧固件等细分领域。

商业

小卫星

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在技术研发、国内外合作和商业模式上加强创新,着力发展小卫星研制环节,积极推进小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海工装备

海工装备

设计

依托本科科研院所高端研发功能,重点发展海工装备的研发设计、集成方案设计等高端环节。

科研院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

平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装备产业联盟、国家级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实验)中心。

项目: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

关键

零部件

围绕中集海工等龙头企业生产制造环节,集聚、培育一批配套企业,探索发展水下专用作业装备、船舶智能监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高端海洋

仪器设备

依托在高新区全国领先的海洋科技优势,实行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探索发展海洋监测仪器、高端传感器、海洋观测工程装备等领域。

智能制造

新型工业

传感器

开发具有数据存储和处理、自动补偿、通信功能的智能型光电传感器车用惯性导航传感器(INS)、车用 DOMAIN域控制器等新型工业传感器。

企业:华鼎伟业、东方电子。

科研院所:中国航天513所、中国兵器207所。

项目: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光电产业园。

智能仪器仪表和检测设备

发展在线成分分析仪、在线无损检测装置等,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

智能数控

系统

鼓励中国航天513所和中国兵器207所探索军民融合,重点发展分散型控制系统(DCS)和可编程控制系统(PLS)。

3D打印

工业3D打印设备

鼓励院所和龙头企业立足技术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激光、电子束、离子束的主流3D打印设备。

企业:泰利模具。

科研院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烟台快速模具中心。

项目:华曙高科3D打印产业园、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烟台智能制造产业园。

3D打印应用服务

搭建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技术平台,为企业和科研院所、创业项目与投资者之间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汽车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D打印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提供相关服务。

机器人

服务

机器人

发挥高新区产业、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开放式创新,重点发展医疗康复、社会公共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机器人。

平台:烟台东方智能科技园。

科研院所:中科院自动化所。

项目:“互联网+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改造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烟台机器人产业园、烟台智能制造产业园。

工业

机器人

围绕烟台市在汽车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需求,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焊接、搬运、喷涂、加工、装配、检测等方面的实现规模化集成应用。

机器人

制造

关注机器人行业发展动态,加强技术创新,适时切入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

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产业形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持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区要紧抓“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等国家战略机遇,发挥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的创新引领作用,利用好中国航天513所和中国兵器207所,加快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第六研究所共建国家安全信息产业园,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和新兴应用拓展的互动结合,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创新,以“服务带动制造”为发展路径,重点发展大数据、物联网应用、智能硬件、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等潜力领域,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集成创新,引导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集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实现总收入50亿元。

立足优势基础,全产业链布局大数据产业。加速推动大数据产业园、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软通动力等载体及项目建设,发挥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平台作用,充分利用海量网络数据计算平台、大规模网络仿真平台、互联网深度信息服务平台及网络数据中心等高新区优势资源,强化数据中心等大数据基础设施端建设,围绕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交易、应用等环节,开展大数据生产与集聚、大数据组织管理及分析发现、大数据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布局,建立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契机,推动物联网示范应用。重点推动物联网在城市交通、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民生服务、工业控制、物流管理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全市形成智慧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形态。探索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打造智慧工厂、智慧车间,提升企业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软硬结合、跨界应用的智能硬件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模式创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智能硬件领域相关技术成果的快速市场化,重点支持企业布局市场成长空间较大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载智能设备等智能硬件及相关领域。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突破发展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发挥科技CBD、烟台蓝海国际软件园的产业集聚效应,扩大软件基地规模,引进一批优秀国内外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推进软件、系统集成、服务外包的互相促进和融合,重点发展云计算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及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咨询、高端服务外包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打造软件信息服务全产业链。

瞄准应用方向,提前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聚焦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与移动通信终端与配件,大力引进设备、配套元器件等领域国内外知名企业,从系统设备切入,重点发展5G通信设备以及核心网、接入网与室内覆盖系统,积极发展射频IC等关键器件,配套发展终端与网络检测设备、无线协议和软件产品。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和优秀科研院所,加快推进5G系统和技术的前瞻性研发以及无线技术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移动安防等领域的应用。

专栏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行业名称

细分领域

发展重点

重点载体

大数据

数据中心信息配套设备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着力引进云计算数据中心相关设备制造商,积极配套山东省各数据中心建设,重点发展高端服务器、UPS、机柜等产品。

科研院所: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

项目:浪潮服务器、软通动力创新综合体、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互联网+”研究院、大数据产业园、中韩(烟台)科技创新园、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

大数据组织管理及分析发现

在组织与管理和分析与发现环节,支持大数据分析和基础平台技术发展,力求在海量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虚拟化技术上实现突破。

大数据生产与集聚

在生产与集聚环节,推进数据资源集中、整合及逐步开放,提升数据服务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形成政务、大型企业、互联网、医疗、金融、交通、电信、零售等行业的大数据集聚平台,探索数据采集、存储、交易等环节。

大数据应用与服务

招引国内外提供数据中心服务、数据分析与共享平台服务及预测决策支持服务的企业,以产业融合为抓手,发挥技术源头优势,打造“云端”+“终端”工业大数据平台,重点发展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制造、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公共管理等服务新业态。

物联网应用

智慧城市应用解决方案和示范

结合产业基础与园区定位,鼓励科研院所及企业跨界融合发展,培育、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智慧园区、智慧工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小区等领域的应用解决方案及示范。

企业:华鼎伟业。

科研院所:中国航天513所、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

项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第六研究所、软通动力创新综合体、昌达交通产业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产业集团烟台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

智能

硬件

智能家居

产品

紧抓家电智能化、照明绿色化等发展热点和趋势,推动家居产品及设备互联互通,重点发展LED智慧照明,关注发展网络家电、信息家电等新产品。

企业:华鼎伟业。

项目:光电产业园、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

智能可穿戴设备

依托高新区云计算、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健康产业的跨界融合,重点发展运动健康、健康医疗方面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

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

云计算软件

突破核心技术,构建“互联网+”智慧工业云平台软件,鼓励企业加入云平台生态系统,开展跨领域资源和价值链整合。

科研院所:中科院计算所。

项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第六研究所、安全信息产业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产业集团烟台产业园、烟台蓝海国际软件园、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华东电子、中韩(烟台)科技创新园、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

行业应用

软件

面向航空航天装备、海工装备等重点领域,研制涵盖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产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行业应用软件。

软件服务

外包

重点发展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软件研发、软件测试等信息技术外包。

信息安全服务

依托本地科研院所的工控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重点发展密码安全、通信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技术开发。

信息技术

咨询服务

结合产业基础和行业发展热点,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管理咨询和评估检测认证等领域。

新一代移动

通信

5G

重点发展5G通信设备以及核心网、接入网与室内覆盖系统,并向上游延伸发展射频IC等关键器件,配套发展终端与网络检测设备、无线协议和软件产品。

——

四、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不仅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也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与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我国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增大,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对调整结构、缓解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高新区要立足生态环境和科技研发资源优势,以“高端、集聚、优质”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互联网带动”,鼓励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着力推动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积极引导服务业精细化和优质化发展,将高新区打造为“引领全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的高端服务业新高地。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力争实现总收入30亿元。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发挥对外合作优势,聚集科技服务资源,推动高校院所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引进、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打造科技服务综合大平台,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细分领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培育发展旅游业。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全市“滨海一线”旅游开发整合规划,着重发展滨海、滨河休闲旅游和科技文化旅游。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把握消费升级机遇,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机构,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动产业金融发展,推动债务融资、投资担保及众筹服务;引导并鼓励发展汽车消费金融、个人金融等消费金融逐步形成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全市金融产业重要基地。

提升园区营商环境,提升发展商务商贸服务业。大力推动商务会展、总部经济,重点发展咨询、法律、会计、广告等高端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正大滨海国际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谋划大型购物中心、特色餐饮、品牌连锁酒店等项目,合理布局中小型生活配套、文化休闲等服务设施,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园区营商环境

聚焦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建立以“互联网+”为主要方向的商业模式创新体系,加快蓝色智谷互联网+综合体建设,建立针对国际市场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垂直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

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数字化文化产业服务基地,推进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集聚并培育复合型创意人才,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等,引导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渗透,加快创意制造、内容运营、消费体验和创意衍生品等环节有效衔接,形成独具高新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经营、服务、运作新模式。

围绕区域市场需求,推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需求,加快山东省医药集团东部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以医药物流为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智慧物流等新兴业态,为区域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和智能的可追溯、可视化物流服务。

专栏4: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行业名称

细分领域

发展重点

重点载体

科技

服务

研发设计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开展众包等新型研发服务模式

载体:高新区科技广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促进中心、烟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园区: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烟台蓝海国际软件园、烟台国际企业创新港、中俄科技园。

项目:科技CBD创业大厦、国际科技产业园、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

工业设计

围绕高新区乃至全市需求市场,加快发展精密模具设计、自控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

创业孵化

实行孵化器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创业导师数据库,完善创业孵化体系。

技术转移

服务

坚持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重点推进与俄、日、韩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创新高地的合作,打造集信息共享、资源对接、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技术转移机构。

科技咨询

引进培育科技咨询领域专业服务机构,着重提供科技评估、技术咨询、专利申请、司法鉴定等服务。

知识产权

服务

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交易等服务平台,引进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咨询、培训等服务,建成立足烟台、服务山东、辐射中韩自贸区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

旅游

滨海、滨河休闲旅游

立足生态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仙境海岸旅游带核心城市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载体:烟台自然博物馆、山东航天科技展馆。

项目:秦瀚堂文化科技广场、辛安河主题文化公园。

科技文化

旅游

着重开发现有科技展览馆,加快建设文化科技广场,打造集文化教育、培训、娱乐、展示、创作与科技体验为一体的科技文化旅游示范基地。

现代

金融

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机构,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动债务融资、投资担保及众筹服务,引导并鼓励发展汽车消费金融、个人金融等消费金融。

企业:贷通网络科技。

载体:烟台大学生创业园、金融超市、科技CBD、国际金融文化中心、烟台易贸科技园。

项目:蓝色智谷、易贸科技大厦、中韩跨境电商贸易基地、蓝色金谷金融中心、山东省医药集团东部物流中心、黑翼移动互联网产业园、软通动力创新综合体、正大滨海国际中心、中韩(烟台)科技创新园。

商务

商贸

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总部经济,重点发展咨询、法律、会计、广告等高端商务服务业;谋划大型购物中心、特色餐饮、品牌连锁酒店等项目,合理布局中小型生活配套、文化休闲等服务设施。

电子

商务

重点发展垂直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

文化

创意

设立创意基地,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等领域,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实验基地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

现代

物流

重点发展医药物流等专业物流服务,推动物流智能化管理,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物流配送体系。

第二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实施“小巨人”培育计划。完善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职能,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项目牵引、专家帮扶、投资跟进和平台支撑。加大对创业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在政府采购产品、技术和服务中给予一定倾斜。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成长空间大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双自型”科技小巨人企业。

实施“瞪羚”培育计划。制定高新区“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机制,设立瞪羚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建立由第三方智库参与的瞪羚企业筛选体系。选择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潜在瞪羚企业,建立“瞪羚培育档案库”。定期采集企业发展需求、营运数据和创新指标,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加大人才、技术、咨询等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瞪羚企业。

实施“独角兽”培育计划。针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进行“一企一策”指导,从运行保障、资源配置、融资协调、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支撑。设立高新区产业发展基金,为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兼并、企业兼并、跨国并购及改制上市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节创新产业组织方式

创新产业招商方式。对接国内外创新高地资源,实施科技招商、平台招商,着重吸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对接中关村、张江等创业孵化高地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孵化器,探索实施“移青苗”战略,招引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创业项目。

积极打造大企业生态圈。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平台型经济。开展共性信息资源共享,内部裂变创业创新型团队,实现内部孵育。强化关联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网络,通过提供嵌入服务,促进关联企业价值再造,形成大企业生态圈。统筹成立平台型产业组织,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完善建立一批产业联盟。采取“政府牵头、企业主导、联合院校”方式,鼓励区内实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联合区内科研院所成立重点产业领域联盟。激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装备产业联盟、航空航天新型材料应用及紧固件产业战略联盟的平台作用,吸引企业、人才、科研机构等落户高新区。鼓励联盟企业开展合作研发、联合申报重大科技项目,实现跨组织资源共享与协同。

第四节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顺应全球化、互联网和新技术潮流,将商业模式创新置于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同等重要地位,培育新型业态,创造有效供给。

深化“互联网+”应用。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各环节的纵向深度应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引进培育分享经济企业,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

专栏5:推动互联网+产业跨界融合

互联网+制造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为生产组织过程和产品优化升级提供决策信息服务;推进企业生产模式创新,支持企业采用个性化柔性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

互联网+大健康。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创新医药研发、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支持绿叶制药、拓普邦等企业构建大数据制药平台,为药物研发各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创新药物研发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医疗器械智能化、移动化、家庭化水平,推进智能健康产品的创新和应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探索远程医疗服务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互联网+服务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和营销能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和商务服务;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动O2O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建设通关、报检、汇兑、退税等应用系统和信息平台,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中日韩跨境电商贸易基地;创新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众筹”“众包”等新模式集聚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聚集数字传媒、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领域,打造文化产业展示、交易、融资平台。

推动企业服务领域延伸。引导企业由产品渐进式创新向商业模式突破性创新转变。鼓励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深化与客户的合作机制,提供“产品+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变。鼓励企业适应电子商务特点和消费新风尚,对产品设计、品牌推广、营销方式、渠道物流、支付结算、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革新,以新型业态促进线下生产与销售。引导企业积极创新盈利模式,扩大盈利渠道。充分发挥风投机构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并购创新商业模式。

第四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创新高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源头导入,推动开放协同创新,加快平台载体建设,完善金融及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探索具有时代特征、高新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争创全市乃至山东半岛创新创业的重要引领区。“十三五”期间,力争孵化、加速载体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集聚国家级孵化器10个以上,累计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4000家以上,集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以上,集聚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累计授权专利数400个以上,各类产业发展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突破10亿元。

第一节推动开放协同创新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骨干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对大健康、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加强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中心建设任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对企业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和补贴。

深化院地、校地合作,持续引入优质科技资源。加快推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产业园、北航科技园、清华启迪、烟台格罗宁根大学等项目建设,不断吸引985”、“211”及海外知名院校在区内设立大学科技园、研发中心或成果转化基地。深度对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等中科院科技创新资源,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期、全面的合作关系。鼓励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等高校院所立足特色,完善服务功能、创新运营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将人才、技术优势与园区产业创新结合起来,推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鼓励支持中国航天513所、中国兵器207所等军工单位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探索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心),加强北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争创军民融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加快发展新型创新组织。围绕大健康、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领域,联合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本地核心企业组建一批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通过“基金+项目”等方式,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科技成果集成、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引进与培养、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活动,提升园区产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行业协会等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协同创新共同体,合作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联合申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围绕新型创新组织的组建、运行、创新、人才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应配套政策。

专栏6:烟台高新区十三五创新载体重点项目

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加快烟台格罗宁根大学及新材料、分子生命科学、人类健康等配套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在生物制药、生命健康科学、医学影像技术等领域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园区相关领域创新研发水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产业集团烟台产业园:规划建设企业总部、创意中心、孵化中心、企业中心及国际交流中心;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等方向,打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园区。

北航科技园:打造以航空航天相关精密电子设备研发、制造及软件开发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清华启迪科技园:打造集科技孵化、技术转移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载体。

第二节提升发展创业载体

实施“海川计划”,完善以众创空间为核心的创业孵化体系。围绕大学生创业园、科技CBD、蓝色智谷等平台载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打造一批“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专业服务型、创客孵化型”等众创空间,探索发展一批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政府孵化器市场化改革,探索以专业技术服务、创业指导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天使投资服务、市场拓展服务等为特色的孵化服务机制推动孵化器向“轻资产、重服务”的新型孵化器升级,全面提升高新区孵化器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大力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积极探索虚拟注册等新型支持模式,营造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创业孵化环境。

建设现代企业加速器,助推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建现代企业加速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标准化、通用型、可自我调整适应市场变化的物理空间,以及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研发支撑、融资租赁、市场拓展等加速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积极寻求专业加速器运营商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借鉴国内先进加速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加速器准入、退出机制和入驻流程,实现加速载体的专业化运营。

实施“扬帆计划”,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积极承办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挑战杯”等大型创业赛事,继续举办“相约烟台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大赛,谋划组织创客大赛、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各类活动。健全完善创业辅导体系,组建高端化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者提供获取创业指导、风险投资和人脉对接的机会。加大对成功创业者、青年创业者、天使投资人、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的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新闻报道,将“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理念融入高新区文化,激发高新区创业活力,塑造“创业烟台”品牌。

专栏7:烟台高新区十三五创业载体重点项目

蓝色智谷“互联网+”综合体: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全产业链园区,包括电商企业办公区、传统企业转型电商办公区、办公性配套服务区、生活性配套服务区四大板块,包括跨境电子商务中心、服务外包大楼、创新创意大厦、人才培训基地等11个功能分区。

大学生创业苗圃:发挥大学生创业园孵化载体作用,联合烟台大学、中国农大烟台校区等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训练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等载体,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一站式服务。

烟台高新区众创空间:引入民间资本,引进一批专业孵化加速载体建设运营商和科技地产商,构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

软通动力创新综合体:搭建线下创新实体空间与线上创新服务平台深度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圈,发挥创新综合体的示范效应,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大数据及智慧产业发展,打造具有烟台特色、实力雄厚、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新高地。

第三节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和集聚效应,搭建“天使之翼”投资平台,引导社会创业投资机构及天使投资人对高新区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定期举办天使投资与创业者对接会,成立“烟台高新区天使投资俱乐部”、“天使投资联盟”等交流网络,发布创业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完善天使投资风险补助机制,对已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天使投资机构(人)予以一定的补助。

扶持产业基金发展。按照一个产业一个基金的要求,加快组建各类产业发展基金,优化“烟台蓝色产业投资基金”和“烟台高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形式,促进与市场化的股权投资基金融合,实现社会资本与园区主导产业项目的高效精准对接;联合园区上市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产业并购基金和海外并购专项基金,为本地企业开展国内外产业并购、技术并购提供资金支持。

集聚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加快推进蓝色金谷建设,发挥金融超市、科技银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培育基地作用,完善多层次、多样化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全面支撑烟台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建设。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总部型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地方准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入驻园区。引入科技担保公司及保险公司,扩大融资担保能力,形成政府推动,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共担风险和收益的格局。推动烟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推广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新型信贷融资产品,加快推进信贷产品种类创新。

打造创新型金融产品。探索科技奖励改革,实施贷款贴息、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及夹层投资等资金帮扶支持方式,鼓励原始性、自主性创新。深化政银担企对接,探索实施“创新贷”、“政保贷”、“税融通”等创新型金融产品,积极促进金融机构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分类别、分产业、分专业地为企业提供专场、一对一的融资对接活动。

专栏8:烟台高新区十三五科技金融重点项目

蓝色金谷金融中心:致力打造烟台乃至胶东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成为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

“天使之翼”投资平台:促进民间资本对接高新技术创业,完善天使投资基金功能,强化对园区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第四节优化科技服务体系

通过“政府引导、外引内培”,全面提升高新区科技服务水平。面向北京、武汉、深圳等科技高地,引进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高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加速培育和发展本土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人才服务、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征信平台、科技云平台建设。有效运用烟台市产业导航服务平台,实现园区企业、院所与全市科技资源的充分对接和智能聚合。加大科技中介服务采购力度,设立科技中介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实行双向补助。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交易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质押、托管、流转、变现机制。鼓励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制定行业、产业技术标准,提高原创性、高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自主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工作,提升知识产权风险应对能力。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检察)法律保护中心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大力打击各种侵权行为。

专栏9:烟台高新区十三五科技服务重点项目

知识产权(检察)法律保护中心、国家专利技术(烟台)展示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烟台高新区科技创新征信平台、烟台高新区科技云平台。

第五章持续集聚双创人才,建设“人才高新”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把人才作为创新创业第一要素,发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品牌效应,立足全国、面向全球,加快集聚培养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切实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打造智力密集度高、创新活力强、创业氛围浓、服务效能优、人居条件佳的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区。到2020年,全区引进培育国家相应层次专家突破3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突破60人,烟台市“双百计划”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突破120人。

第一节加大人才引培力度

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深化拓展“蓝海英才计划”,打造更加科学完整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体系。着力培养引进符合国家各类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以及烟台市“双百计划”人选条件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高级蓝领、企业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硕士以上学位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构建梯队完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4000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博士、硕士学历人才800人以上。

持续吸引各类创业人才。把握创业主体由精英走向大众的特点与趋势,重点推动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企业内部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等创业。鼓励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天使投资机构设立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来高新区创业。健全完善相关政策,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对带技术、带项目的创业科研人员给予资助和奖励。依托驻外商务机构、高端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等,探索建立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打通海外人才回流通道,重点引进一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归创新创业团队。激活本地龙头企业“孵化源头”作用,引导企业支持骨干员工开展内部创业等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创业创新活动。优化提升大学生创业园服务功能,建立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训练基地等载体,为以9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开辟高层次人才招引渠道。发挥烟台欧美同学会等组织作用,加快海创智库烟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山东省“海智计划”工作基地、烟台高端人才创业园等服务载体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探索在欧美、日韩、独联体等地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积极与国际知名猎头、人才中介机构合作,定期举办高层次人才洽谈会,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熟悉国际市场规则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强化多层次人才培养。实施高层次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合作开办“蓝海英才学堂”,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与在烟台高校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完善创业人才培训体系,探索建设创业大学、创客学院,推广“创业教育+模拟实训+苗圃实践+跟踪扶持”培训模式。

第二节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蓝海英才计划评审体系,合理调整高端人才筛选引进标准,以市场价值为导向,建立重业绩、重贡献的人才评价科学机制,探索企业家、行业专家、风投机构联席评审团制度,重点对创新创业人才、高级蓝领、企业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技术贡献、科技创新成果突破性和带动性等指标进行评价,积极引进一批符合高新区发展导向的高层次人才。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动实行人才股权、期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办法,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报酬由市场决定的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入股、年金、项目收益分成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政府荣誉制度,对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聘请其担任相关领域的专家、顾问,推荐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参与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政策、重要项目的咨询论证等。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及优秀团队评选活动,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打破国籍、地域等人才流动刚性制约,推动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并举,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等灵活方式,吸引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不变身份、不变户口、不转档案到高新区开展协同创新、科技研发、项目合作。

第三节提升人才发展环境

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关心关爱人才工作生活。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健全人才扶持政策,落实各类激励待遇,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与开放度,建立配套衔接、覆盖广泛的梯次资助体系。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创新平台支撑、产业资源对接、组合金融服务等方式,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强化人才发展硬环境。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加大人才购房和租房补贴力度,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引进高端健康管理机构、高端商务会所、商业综合体等商务配套,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高端便利的生活环境,打造创业创新宜居社区。联合企业共建博士俱乐部等互动平台,为高端人才提供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第六章坚持厚植开放合作,建设“国际高新”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和中俄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基地特色品牌优势,加快对韩合作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创新高地的高端链接和周边地区的创新协作,形成内外联动发展新局面,建立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亿美元,五年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建成海外孵化器3家。

第一节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抢抓中韩自贸区建设机遇。积极承接对韩科技、产业领域项目,筑牢发展载体与平台,加快建设中韩(烟台)科技创新园、中韩产业园烟台高新园、中韩国际医疗健康园等对韩合作园区。围绕大健康、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园区导产业,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高端环节的韩商投资,引导区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大力开展对韩宣传推介,充分利用户外、微信微博、移动端、网站等各类媒体资源,加大整体宣传和项目推介力度,快速提升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加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依托烟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俄科技园、中韩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对俄、对欧、对韩、对美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国际技术转移洽谈对接会,有效吸收产业高地技术溢出。探索跨国技术转移合作机制,依托中瑞先进技术转移中心、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格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重点围绕烟台高新区主导产业关键技术和薄弱技术环节,积极链接独联体国家、欧美等地,促进区内需求与国际先进技术相互对接。支持区内企业参与建设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利用平台发掘引进大健康、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交易自主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共建海外科技园区。重点依托烟台高新区生物医药、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在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联合独联体国家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建立一批海外产业创新园、境外经贸合作园、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海外科技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共同搭建双边科技、产业、经济交流合作发展平台,为园区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硬件服务环境,不断提升双方园区、企业在要素共享、资本融通、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水平。探索在俄罗斯、欧美等地建立海外孵化器,实施“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新模式,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孵化器运营管理经验、科技成果、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人才。

加强国际人脉网络连接。以烟台欧美同学会为平台,实施华人创新社群链接计划,与创新资源尖峰地区的华人社群建立长效联络机制,邀请海外高端创新人才到烟台高新区参观调研、互动交流,实现与全球创新高地的开放合作和紧密连接。加快建设对接国际的人才体系,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举办国外推介会,吸引留学归国人才、科研院所优秀人才等落户高新区创业投资。

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制定烟台高新区促进企业“走出去”发展行动方案,鼓励中集海工装备、绿叶制药等优势企业践行“海外烟台”战略,引导企业按照国际贸易规范和国际惯例参与市场竞争,布局全球产业链,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支持企业加入跨国技术联盟、国际研发网络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推动合作领域不断向前沿研发、标准创制等高端环节延伸,增强产业和企业国际影响力。支持企业通过自建、合资等多种方式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实验室,鼓励企业开展跨国技术并购,全面提升企业核心技术水平。

专栏10:做优做特国家科技合作

对俄合作:用好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金字招牌”,积极承办全国对俄科技合作基地联盟会议,加大对外宣传、推广力度,扩大中俄科技园和烟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吸引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专家、高端人才及技术项目;探索“政产学研用融”立体合作模式,加强在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领域高新技术联合研发及科技企业孵化合作。

对乌合作:依托中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在生物医药、IT服务等领域推动学术交流、科技活动开展、技术市场、资产要素等多方面合作,实现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对格合作:依托中格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对韩合作:依托蓝色智谷、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平台载体,加强在大数据、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吸引集聚韩国高端人才与项目,打造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集聚区,争当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排头兵。

对美合作:依托创业1号,建设中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引进美国留学生创客项目,着力打造中美科技创新园。

第二节强化区域协同合作

加强与国内先进园区合作。深化与中关村、张江、东湖等国内一流园区的合作,学习一流园区先进经验做法,探索区域产业联动、创新协作模式。围绕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绘制一流园区产业创新地图,精准靶向定位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重点对接产业协会、产业联盟、众创空间、科技地产商等新型市场化产业组织,着力吸引科技型企业、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创新服务机构落户园区,大力推动一流园区技术成果到烟台高新区转移转化。

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展。加强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协作,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助力“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创区域联动升级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加强创新协作,积极对接济南、青岛等地高校院所,探索共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跨区域共享。加强产业协作,以产业链区域分工与协作为原则,深化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的合作,推动成立跨区域产业联盟,实现山东半岛产业融合与集聚。

辐射带动全市跨越发展。发挥高新区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市产业园和县市区提供模式探索和路径示范,推进产业协作与协同创新。加强政策推广共享,探索先行先试。加强空间辐射,推广飞地发展模式,扩展发展空间。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推动“互联网+”与市域实体经济融合,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实现各类平台向周边园区开放。加快一区四园联动发展,发挥核心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形成多园区齐头并进、产业互补、新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

专栏11:烟台高新区十三五开放合作重点项目

中韩医疗产业园:规划建设绿叶鲍巴斯康复医院、绿叶爱丽美整形美容医院、绿叶爱丽美女性医院、绿叶好未来齿科医院、国际医疗培训中心、绿叶Healthe Care骨科中心、抗肿瘤中心、心血管中心等多专科、国际化医疗服务产业集群,打造烟台与韩国,澳洲、新加坡等健康产业国际化进程接轨的重要园区。

中日韩跨境电商贸易基地:以中韩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发挥烟台中韩产业园载体作用,强化项目合作,利用流通渠道,扩大日韩市场贸易量。

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深化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APEC国家、欧美国家及日本、韩国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强技术联合攻关,组建国际科技合作联盟。

国际科技产业园:探索建立国际科技产业园,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领域,吸引国外科技创业企业、瞪羚企业入驻,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鼓励跨国协同创新和跨境孵化。

大健康产业全球创新中心: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创新提供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创业孵化、成果转移、科技金融及政策资讯等系列公共服务。

海外孵化工作站:对接华盛顿大学、中华创业与创新协会等海外创新资源,打通海外人才回流通道,提高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机率。

第七章推进产城融合协调,建设“魅力高新”

坚持环境营造和城市管理相结合,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美化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打造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低碳智能,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

第一节优化园区空间布局

围绕总体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对核心区现有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打造“两带三区多园”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形成集特色产业发展、商务服务、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

两带。滨河科技文化观光带,依托高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滨河、滨海区位优势,探索建设科技游乐场,依托辛安河两岸绿色生态资源,结合临岸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科技旅游观光;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带,发挥临海优势,建设优质海滨景观项目,发展功能性休闲旅游。

三区。创业及综合服务功能区,依托创业大厦、蓝色智谷等高端载体,承载行政办公、研发创新、孵化加速、产业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功能;科研及教育功能区,立足该区域高校院所集聚优势,承担科技研发服务及教育培训等功能;产业发展功能区,重点建设四大特色专业园,发展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一批优质企业。

多园。大健康产业园,发挥绿叶制药龙头引领作用,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等平台载体和科研院所,加速拓普邦生物科技园、赛春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园、海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及澳斯邦生物项目建设,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等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依托东方智能科技园、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第六研究所等平台载体和科研院所,加快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园建设,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硬件;高端装备产业园,以东方蓝天钛金科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泰利模具为依托,加快建设航空航天产业园、北航科技园,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领域,培育发展机器人、3D打印等新业态。

第二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完善居住及生活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国际公寓、人才公寓、青年公寓、职工公寓等不同档次居住用房,满足各层次人才居住需求。做好烟台高新区生活服务配套规划,推进科技CBD等商圈建设,规划建设国际化教育医疗和养老机构,合理布局商超、餐饮等配套设施,满足社区及周边消费、文化娱乐等个性化需求,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园区。

全面打造智慧园区。加快推动“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通用功能大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园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开放共享、各类信息实时采集及有效利用,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加强智慧园区服务应用,促进园区管理精准化、透明化,实现园区治理高效有序。深化智慧政务领域的应用,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互通和协同共享,优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推广在线挂号、网络问诊等智慧医疗服务;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交通、智能停车、租车指引等信息服务;推行智慧一卡通,用于园区公交、水电物业费缴纳、门禁通信、店铺消费等服务;依托物联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延伸发展智能家居服务,示范推广智慧安防、智能家电等应用;推广掌上烟台APP,及时传递高新区内最新资讯和线下消息,构建本地工作、生活便利服务站。

加快建设生态园区。推进辛安河综合三期整治等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城市景观、街道、公共空间提升工程。借力中德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建设机遇,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倡导在建楼宇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推进低碳节能园区建设,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审查,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重奖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节能降耗效果显著的节能技术。

 

专栏12:烟台高新区十三五魅力高新建设重点项目

政务云平台服务系统、智慧交通示范路、智能医疗服务、智慧小区工程。

第八章加大民生共享发展,建设“幸福高新”

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健全完善保障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强化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秩序和谐稳定,全面打造广大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和谐幸福新家园。“十三五”期间,常住人口达到9.6万人,户籍人口达到4.2万人,新增幼儿园1所、小学3所。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成长之梦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相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校社教育联动,促进全科、全程、全员育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国防教育、劳动教育、廉洁教育,构建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加强优质学校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增加区内优质幼儿园供给。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初步形成社区教育体系。

提升义务教育品质。引进教育智力资源,整体谋划义务教育发展蓝图,着力提升教育品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构建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构建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加快品牌学校建设,加强教育协作与交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逐年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搭建教育国际化平台。

第二节强化医卫文体服务

完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区内综合性医院建设,逐步构建以综合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依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枢纽和村卫生室为补充的多层级医疗网络格局。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吸引和鼓励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或提供培训指导服务,改善群众就医环境和医疗服务能力。加快村卫生室改扩建力度,对近三年内不进行“村改居”的村庄,根据服务人口数量、村庄距离等因素,加大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力度,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卫生计生需求。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智慧医疗”,打造综合医疗卫生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提高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水平。做好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落实公共场所禁烟。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检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等工作,提高对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饮用水卫生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卫生计生违法案件的处罚。大力推行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高新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文体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社区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区的文体设施网络体系。着力构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体育活动中心,广泛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文体活动,提升文体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体活动需求。推进“一中心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发掘培育群众文化活动精品,塑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落实居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力争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优化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健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政策,规范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切实维护跨区域流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权益。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提高社保制度可持续发展能力。

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对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水平,统筹推进扶老、助残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的抚恤、生活补助标准。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投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管理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发展。

改善住房保障。加强旧村改造力度,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共建共享,依法做好征地拆迁与补偿安置工作,确保“拆得掉,安得好,稳得住”,统筹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工作,满足多元化居住需求。完善安置补偿政策,配套建设生活、生产及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第四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扩大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范围,逐步加大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医疗卫生、残疾人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基础公共服务领域的购买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工作运行机制,围绕不同环节制定相应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购买服务体系。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农村青年等就业重点群体创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和企业用工信息库,提高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

第五节营造平安和谐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建立完善政府牵头、公安主导、部门参与的110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和公安内部警情分类处置机制。开展“警调联动”,建立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警情后端分流。探索建立“1+2+N”城区社区警务模式并常态化运行。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社会自治组织在街道和社区发挥更大作用,动员居民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解民间纠纷等活动。完善街道、社区、居委会“三级”管理架构,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双向互动与无缝对接。

推进法治高新建设。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强化规范执法,提高执法质量,促进执法、司法规范公正,打造公平正义高地,司法改革新区。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完善诉调对接工作运行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深入推进司法公开,打造阳光法院。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局面,全面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

深化平安高新建设。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严厉打击暴力犯罪、经济犯罪、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等重大刑事犯罪活动,滚动排查整治治安复杂区域和突出治安问题,深入推进“无命案乡镇(街道)、无刑事案件村居(社区)、无毒村居(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适时启动“天网”工程四期、五期等后续建设,并组织动员村企等社会力量再建一批视频监控,分级分类整合接入公安机关,进一步提高视频监控的覆盖率。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职业卫生防治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考核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安全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坚决取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坚决杜绝涉及剧毒、易燃易爆、强腐蚀等危险性较大的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以及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小型化工建设项目入区,确保安全生产总体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第六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持续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增强食品药品领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源头、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及保健食品全程监管,开展对互联网销售等新业态监管。严格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经营和使用行为。加大公共场所、学校等重点区域监管力度,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新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水平。

专栏13:烟台高新区十三五社会民生重点项目

烟台二中、烟台高新区二甲医院、辛安河休闲文化公园。

第九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决策、执行、考核、奖惩体系,凝心聚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十三五”规划任务顺利实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创建“规矩严格、纪律严明、作风严实、服务严细”的“四严机关”。着力打造坚强过硬党员干部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扎实抓好基层党建,表彰一批特色鲜明、示范作用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典型,形成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局面。团结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斗,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加强和改进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一起部署,优先考虑,推动人才工作与业务工作共同发展。落实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责,稳步推进人才工作的“放、调、转、交”,创造性地调动市场、社会组织、有关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人才工作相关单位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工作,切实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争取市级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全面下放,明确各项权限承接部门,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调整内部职能部门设置,消除部门职能交叉,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年度测评”制度,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员工聘用制”,建立岗位、能力和绩效结合的市场化薪酬制度。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行综合执法,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大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做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监督和公示。

完善园区投资建设平台。健全烟台高新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模式,探索采用PPP建设模式建设供热、垃圾处理、云网端等具备一定收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立多渠道、多层次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烟台高新科创发展有限公司、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开发有限公司等园区平台公司运行机制,设计合理的风险分配机制,充分考虑服务量、服务价格、资本支出或运营成本超支等方面的风险,逐步实现实体化运营、市场化运营。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激发市场要素活力。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着力缓解办证难,激发“双创”活力。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性与权威性。探索新型监管手段,扩大征信范围,加强信用标准化建设。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创新信用产品类型。

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撑作用

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市场开拓等活动,支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促进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平台搭建,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支撑高新区创新创业工作。

探索政策先行先试。积极落实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政策和山东省有关自主创新政策,全面落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 条政策。围绕自主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高端人才引进、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快形成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创新先行先试政策体系,全面支撑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构建政策评估机制。加强政策研究与前瞻性部署,对适应园区的重大政策进行总体设计与布局。紧跟园区新兴产业发展动向,探索构建新兴产业政策的“发现、支持、跟进”机制。建立政策调查、实施、评价、监督、反馈、修正制度,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

第四节探索多元化资金支持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层面的项目支持和专项资金支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设立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和追加机制,确保科技创新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可支配收入增长,且新增财力主要用于科技创新。设立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众创空间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天使投资、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等方面工作。

完善资金使用机制。细化和规范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实行政府资金年度预算、年中预算、季度预算及跨年度预算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财政资金和社会融资绩效评价制度,提高预算资金绩效水平。强化动态监管,引入大数据监管手段,提高资金运行安全性和透明度,保证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第五节开展规划考核监督

强化人才工作考核督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考核体制机制,全区年度考核要突出人才考核指标权重。抓好工作调度,通过确定工作要点与年度目标、签订工作责任书、分阶段督导等措施,协调推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完善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政策机制,引进一定层次的高端人才,视同完成一定额度的招商引资任务。强化激励措施,对人才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大力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不理想的单位,要给予通报,予以鞭策。

加强指标约束。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各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将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以及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政策举措、健全法律法规、编制实施规划等方面各项任务分配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强化评估考核。做好对纳入规划的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充分发挥统计等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作用,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提高社会参与度。制定园区领导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工作任务年度分解计划,将科技创新、项目进展等方面考核与相关部门及领导的年终考核相挂钩,推动园区职能部门与企业通力合作。对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追踪分析和相应调整,突出园区发展特色及亮点。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